时间: 2025-04-30 14:4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41:03
寓怀 其十三
王世贞 〔明代〕
皇王宪天则,广覆物不遗。
四门列九服,大开明堂基。
嬴帝吞六雄,扬兵震四垂。
炎武因遗迹,滇岭悉来归。
魋结袭冠簪,卉服改裳衣。
西琛并南赆,王会无后期。
善哉太史公,谓得圣人威。
竖儒守一经,安能知是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提到皇帝的法令如同天道,广泛地覆盖万物,不留遗物。接着描绘了盛大的朝廷场面,四个门口各列着九种服饰,象征着权力与威严。然后提到嬴帝(秦始皇)吞并了六国,展现了他的霸气与四方震慑的力量。炎武(指明代的政治局势)因而得以继承过去的遗迹,连滇岭的人民也都归附于此。接下来的句子提到古代的冠饰与服装的变化,强调了时代的变迁。最后,诗提到太史公(司马迁)所言的圣人威望,表明了对历史的敬仰,同时对于守旧的儒者却表示怀疑,认为他们无法真正理解是非之道。
作者介绍: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季宣,号辛斋,明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古诗词的严谨,也有词风的细腻,常以历史和政治为题材,富有理想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明朝中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王世贞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
《寓怀 其十三》是一首富有历史深度的作品,王世贞通过对古代帝王的描绘,表现了对权力、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在诗中,作者以秦始皇的统一以及明朝的强盛为背景,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通过“皇王宪天则,广覆物不遗”开篇,诗人将皇权与自然法则相提并论,凸显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接着,诗中通过描绘盛大的朝廷场面,突显了权力的威严与繁华。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诗人开始反思这种权力的本质,特别是对“竖儒守一经”的批判,表现出对传统儒者的质疑,认为他们无法真正把握历史的真相与现实的变化。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前半部分描绘历史的辉煌与权力的象征,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深思,体现了王世贞的历史观和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当下局势的忧虑,表现了诗人对权力的批判与对历史真理的追求。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历史的画面,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嬴帝”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竖儒守一经”的意思是?
诗中“皇王宪天则”表明了怎样的思想?
对比作品:
两者都通过历史背景,引发对现实的思考,但表达方式与情感基调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