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3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9:33:10
闻吴中旱
作者:沈曾成 〔清代〕
南国惊传云汉歌,
空闻阙下颂嘉禾。
粒馀鹦鹉三秋少,
草尽飞蝗八月多。
栗里已无田种秫,
舂陵难遣吏催科。
长河天上谁能挽,
一泻乡关润绿莎。
南方的国度传来了旱灾的歌声,
我只能听到朝廷下对丰收的颂扬。
粮食剩余的三秋,鹦鹉却少得可怜,
草都枯竭了,八月的蝗虫却多得惊人。
栗子树下已没有田地种稻,
舂陵的官吏难以派人催缴税款。
长河在天上,谁能去挽回它,
它奔泻而下,润泽着乡关的绿莎。
作者介绍:沈曾成,清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典雅,常表现社会时事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南方地区遭遇旱灾,农民遭受困苦,诗人通过描写旱害对农田的影响,表达对农民的关怀与对自然灾害的无奈。
《闻吴中旱》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旱灾带来的苦难。在诗的开头,诗人用“南国惊传云汉歌”引入,仿佛在描绘旱灾的消息传遍南方,令人惊悸。接着,他通过“空闻阙下颂嘉禾”对比出朝廷的美好愿景与现实的惨淡,揭示了社会对农民困境的漠视。诗中“粒馀鹦鹉三秋少,草尽飞蝗八月多”两句,描绘出丰收的稻谷因干旱而减少,蝗虫则因草尽而滋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自然与人类的矛盾。
在后半部分,诗人将目光转向农田的荒凉,“栗里已无田种秫”表明土地的无奈,农田的萧条让人心痛。最后两句“长河天上谁能挽,一泻乡关润绿莎”则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无力感,暗示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运用对比手法,既展现了自然灾害的残酷,又映射出社会和人们内心的无奈与悲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关切,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脆弱关系。
诗词测试:
诗中“南国惊传云汉歌”中的“南国”指的是哪个地方?
“舂陵难遣吏催科”中的“催科”指的是什么?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关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