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8:49
何州无战争,闽粤祸未销。或言杀子因,厉气由此招。蛮陬地瘠狭,世业患不饶。生女奁分赀,生男野分苗。往往衣冠门,继嗣无双髫。前知饮啄定,妄以人力侥。三纲既自绝,余泽岂更遥。王化久淘漉,刑章亦昭昭。那无舐犊慈,恩勤愧鸱鸮。冤报且勿论,兹义古所标。
这首诗描述了各地战乱频仍、灾难未消的状况。有人说,杀戮的根源在于恶劣的气候,导致了人们的自相残杀。蛮夷之地贫瘠狭隘,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也遭到困扰。生女孩的家庭分财产,生男孩的家庭却要分耕地。常常衣着华丽的人家,子孙却没有继承者。以前就能确定饮食的来源,现在却妄想凭借人的力量来侥幸成功。三纲(君臣、父子、夫妇的伦理关系)早已断绝,余下的恩泽又怎能再远呢?王道治理已久,法律条文也分明可见。哪有不疼爱自己儿女的父母,恩情与辛苦使人感到羞愧。冤屈的报复且不必提及,现在的正义就如古时所标榜的一样。
刘子翚,宋代诗人,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而闻名,作品风格清新飘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该诗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动乱与民生困苦,作者通过对比和隐喻,揭示了伦理关系的崩溃和社会道德的下滑。
《论俗十二首》以沉重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危机。诗人在开篇即提出“何州无战争,闽粤祸未销”,突显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接着,通过对比男女继承权的不同,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作者在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时,使用了大量对比与隐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扭曲。
其中“往往衣冠门,继嗣无双髫”一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外表华丽的家庭却因没有子嗣而显得空虚无助,反映出社会伦理的崩溃与人情的冷漠。后半部分提到的“三纲既自绝”,更是直接指出了社会伦理的瓦解,令人深思。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悲悯与无奈,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未来的迷茫,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
整首诗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无奈和对人性的悲悯,强调了伦理道德的崩溃和对未来的迷茫,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
这首诗的作者是?
“三纲既自绝”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蛮陬”是指?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子翚的诗更侧重于对伦理道德的探讨,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两者都体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