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0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01:20
原文展示:
游鹿洞归途感赋 李鸿章 〔清代〕 鹿去台空屋数椽,置身就在阆风巅。 孤筇螟踏烟中路,万壑春藏洞里天。 乱后诸生虚讲席,门前流水隔尘缘。 低徊朱陆论心地,思使薪穷火不传。
白话文翻译:
鹿已经离去,台上空空,只剩下几间屋子,我仿佛置身于高高的阆风之巅。 独自一人,在烟雾缭绕的路上行走,万壑春色隐藏在洞中的天空。 战乱之后,学生们空有讲席,门前的流水隔绝了尘世的纷扰。 我沉思着朱熹和陆九渊的心学理论,希望知识的火种不会因为传承的中断而熄灭。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一位诗人。这首诗反映了他在战乱后的感慨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鸿章在游览鹿洞后归途中所作,鹿洞曾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但战乱之后,这里变得荒凉。诗中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对战乱后文化传承的担忧,以及对心学理论的沉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鹿洞荒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战乱后文化传承的担忧。诗中“鹿去台空屋数椽”一句,以鹿去台空的形象,暗示了昔日繁华的消逝。“孤筇螟踏烟中路”和“万壑春藏洞里天”则通过孤独行走和春意盎然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荒凉与生机的反差。最后两句“低徊朱陆论心地,思使薪穷火不传”,则表达了对心学理论的沉思和对知识传承的担忧,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战乱后文化传承的担忧。通过描绘鹿洞的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繁华的怀念;通过对心学理论的沉思和对知识传承的担忧,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鹿去台空”比喻什么? A. 昔日繁华已逝 B. 鹿的离去 C. 台上的空旷 D. 鹿的归来
“孤筇螟踏烟中路”中的“孤筇”指什么? A. 孤独的行走 B. 孤独的竹子 C. 孤独的鹿 D. 孤独的台
“低徊朱陆论心地”中的“朱陆”指谁? A. 朱熹和陆九渊 B. 朱熹和陆游 C. 朱熹和陆机 D. 朱熹和陆羽
“思使薪穷火不传”中的“薪穷火不传”比喻什么? A. 知识的传承可能中断 B. 薪火的熄灭 C. 薪火的传递 D. 薪火的燃烧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