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1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15:30
原文展示: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白话文翻译:
在长安的大雪天,鸟儿难以寻觅。
而豪门贵族之家,四壁都在捣制香料。
家中到处燃着红炉,周围挂着轻薄的罗幔。
他们用金丝调暖手,蘸着酒液举杯畅饮。
醉意中吟唱着美丽的词句,香汁滴落在困倦之中。
他们岂能知道,寒冷饥饿的人,手脚都被冻得开裂。
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通过对比描绘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与饥寒人群的困苦,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诗中“长安”作为城市的象征,体现了繁华与落寞的极端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孜,唐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人情世态,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在唐代社会,尽管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却十分困苦。诗人用此诗表达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关注与批判。
诗歌鉴赏:
《雪诗》在描绘雪景的同时,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诗中描述了长安的豪门贵族在严冬中享受温暖、饮酒作乐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奢华与富足;另一方面,诗人还提到“饥寒人”,通过对比,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与无助。诗中“岂知饥寒人”一句,带有强烈的讽刺与同情,表达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尤其是“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一联,生动描绘了富人享乐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而最后一句的强烈对比则突显了诗人的立场和情感,令人深思。诗歌以大雪为背景,成为了描绘人性冷暖的象征,诗人用雪的冰冷映衬了人心的冷漠,深刻而又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唐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反映了诗人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注,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批判。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大雪天主要反映了什么?
A. 富人的生活
B. 贫寒人的困境
C. 自然的景象
D. 城市的繁华
“岂知饥寒人”中的“饥寒”指的是:
A. 富裕
B. 温暖
C. 饥饿与寒冷
D. 快乐
诗中提到的“红炉”象征着:
A. 贫穷
B. 温暖与富裕
C. 自然
D. 失落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张孜的《雪诗》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都关注了社会底层的困境,都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但张孜用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奢华与贫困的差距,而杜甫则更注重表现战乱带来的苦难,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