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02: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02:23
殷勤稽首维摩诘,
敢问如何是法门。
弹指未终千偈了,
向人还道本无言。
诚恳地向维摩诘作揖,
敢问什么才是法门。
指头一弹,千首偈语尚未结束,
却对他人说,根本没有言语。
维摩诘出自《维摩诘经》,是佛教经典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对语言的理解而闻名。此诗通过对维摩诘的向问,表现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追求和思考。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哲理,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他在此地思考人生与佛法,反映出他对生死、无常的深刻理解和对佛教哲理的探求。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维摩诘教义的探询与思索。开头的“殷勤稽首”不仅显示了苏轼对维摩诘的敬仰,也暗示了他对佛教哲理的渴求。接着,诗人发问“如何是法门”,这实际上是对人生真谛的追问。诗中“弹指未终千偈了”,反映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佛教教义的丰厚积累,但最终却发现“本无言”的真实境界,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练,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话的方式,苏轼展现了人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迷茫和思索,反映出他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个人的信仰与人生思考。诗的最后一句“向人还道本无言”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的智慧,暗示了真理的无形和难以言传的本质。
整首诗表现了对佛教哲理的探求与思考,通过对维摩诘的敬仰和对法门的追寻,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与真理的深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苏轼在诗中向谁请教?
诗中“本无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诗的主题是什么?
对比苏轼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可发现两者都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真理的关系,但苏轼更注重佛教哲学的思考,而王维则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