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无言亭》

时间: 2025-08-01 12:13:24

诗句

殷勤稽首维摩诘,敢问如何是法门。

弹指未终千偈了,向人还道本无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1 12:13:24

原文展示:

殷勤稽首维摩诘,
敢问如何是法门。
弹指未终千偈了,
向人还道本无言。

白话文翻译:

诚恳地向维摩诘作揖,
敢问什么才是法门。
指头一弹,千首偈语尚未结束,
却对他人说,根本没有言语。

注释:

  • 殷勤:形容态度恭敬热诚。
  • 稽首:作揖,表示恭敬。
  • 维摩诘:指维摩诘居士,佛教中的重要人物,以智慧著称。
  • 法门:指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的方法。
  • 弹指:形容动作轻快,也暗示时间的流逝。
  • 千偈:指佛教中的偈语,通常为诗歌形式的教义表达。
  • 本无言:强调一种超越语言的境界,表明真实的法门不在于言辞。

典故解析:

维摩诘出自《维摩诘经》,是佛教经典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对语言的理解而闻名。此诗通过对维摩诘的向问,表现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追求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哲理,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他在此地思考人生与佛法,反映出他对生死、无常的深刻理解和对佛教哲理的探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维摩诘教义的探询与思索。开头的“殷勤稽首”不仅显示了苏轼对维摩诘的敬仰,也暗示了他对佛教哲理的渴求。接着,诗人发问“如何是法门”,这实际上是对人生真谛的追问。诗中“弹指未终千偈了”,反映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佛教教义的丰厚积累,但最终却发现“本无言”的真实境界,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练,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话的方式,苏轼展现了人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迷茫和思索,反映出他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个人的信仰与人生思考。诗的最后一句“向人还道本无言”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的智慧,暗示了真理的无形和难以言传的本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殷勤稽首维摩诘:表达了对维摩诘的尊敬,表明诗人对佛法的敬仰。
  2. 敢问如何是法门:提出对佛教教义的疑问,反映出对真理的探求。
  3. 弹指未终千偈了:时间匆匆流逝,象征着诗人对佛教智慧的渴望和对自我修行的反思。
  4. 向人还道本无言:最终领悟到真理是超越言语的,强调了语言的局限与真理的深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思考。
  • 比喻:用“弹指”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形象而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佛教哲理的探求与思考,通过对维摩诘的敬仰和对法门的追寻,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与真理的深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维摩诘:智慧与超越的象征。
  • 法门:指代真理与修行的路径。
  • 千偈:象征着佛教教义的丰富性。
  • 无言:超越语言的真理与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向谁请教?

    • A. 释迦牟尼
    • B. 维摩诘
    • C. 老子
    • D. 孔子
  2. 诗中“本无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语言的丰富性
    • B. 真理的超越性
    • C. 佛教的复杂性
    • D. 生活的无聊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
    • B. 追寻真理
    • C. 自然
    • D. 战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可发现两者都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真理的关系,但苏轼更注重佛教哲学的思考,而王维则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境。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维摩诘经》

相关查询

送蒋惺甫侍禦转外 病起忆西湖 同傅木虚黎惟敬游白云寺 壮观二首 其一 又登碧云亭感怀三十首 其二十五 王官谷 消夏八咏 其七 闻蝉 万侍郎母夫人挽诗 喜迁莺 其三 双峰二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乘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餐风茹雪 猴头猴脑 包含侬的词语有哪些 过耳秋风 赶不及 嚣闹 走之旁的字 驰名中外 铢分毫析 四点底的字 氏字旁的字 禾字旁的字 三框儿的字 抆血 逞强好胜 不义之财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