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0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06:49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潮随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睛。
遥望四边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鸿轻。
潮水随着暗浪倾斜着雪山,远处的渔舟在明月下钓鱼。桥对着寺门,小路被松林环绕,窗槛前泉水清澈,石头上波光粼粼。绿树在江边显得遥远,晨曦中红霞映照下的海面明亮。远望四周,云雾与水面相接,青翠的山峰上点缀着几只轻盈的鸿雁。
这首诗没有明确的典故,但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宁静生活的结合,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思考。苏轼常常在诗中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展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政治上曾经历多次起伏。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寄情,反映个人的生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苏轼游览金山寺时的所作,表达了他对山水风光的欣赏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金山寺位于江南,周围山水秀丽,诗人通过描写金山寺的环境表达了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金山寺周围的自然景色,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开头的“潮随暗浪雪山倾”便设置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潮水的流动与远处雪山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描绘了远处渔舟在月下钓鱼的图景,渔舟的宁静与广阔的水面相映成趣,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后面的几句则通过“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描述了金山寺的宁静环境,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情感。最后几句描绘了晨曦中的江天景象,绿树、红霞、云水相接,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自然美的描写,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金山寺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写的渔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钓鱼?
诗中提到的“松径”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