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6:43
黄河
作者: 罗隐 〔唐代〕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不要把阿胶在这里倾倒,这里的天意实在难以理解。
要想通银汉(银河)就必须要曲折前行,才刚走出昆仑山便变得不清晰。
高祖(汉高祖刘邦)誓言要建功立业,但衣带已经缩小;
仙人占卜之时,乘坐的木筏仿佛轻如鸿毛。
三千年后,谁又会知道在何处呢?何必劳烦你来报答这太平盛世呢?
罗隐(833—909),字梦阮,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以其才华和个性著称,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多样。
该诗创作于唐代中晚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借用黄河象征国家命运与个人理想的无奈,表达对历史的沉思与对未来的迷茫。
《黄河》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开篇以“莫把阿胶向此倾”引入,设问式的语气体现了诗人对于人世间命运的困惑和无奈。诗中通过“高祖誓功衣带小”,回顾历史,暗示了即使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命运面前也显得渺小和无力,展现了历史的无情。
诗歌中“解通银汉应须曲”等句,强调了人生的曲折与艰难,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最后“何必劳君报太平”反映出一种对未来的淡然与无所谓的态度,诗人似乎在质疑功名利禄的意义,表达了对安宁时代的思考与感慨。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典故,语言凝练而深刻,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历史及个人命运的深刻理解。
诗歌表达了对历史、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哲学的淡然与对太平盛世的无所谓,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洞察。
“莫把阿胶向此倾”中的“阿胶”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药材
B. 一种食物
C. 一种乐器
D. 一种衣物
诗中提到的“高祖”是指谁?
A. 曹操
B. 刘邦
C. 李白
D. 杜甫
“三千年后知谁在”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历史的尊重
B. 对未来的迷茫
C. 对功名的渴望
D. 对友情的珍惜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莫把阿(ē)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莫把阿胶向此倾:语出庾信《哀江南赋》。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解(jiě)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解:能。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银汉,银河。应须曲:双关语,既是说黄河的曲曲弯弯上通天河,也是说人们只有逢迎拍马不走正道,才能混进朝廷,谋取高位。汉代民谣有“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即是此意。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chá)轻。高祖誓功衣带小:意思是无论今后出现什么事情,你们的领地也将世世代代传下去。与汉乐府中的所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意思相同。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占斗,指严君平观测星象。客槎:指张骞乘槎上天。槎,木筏。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