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5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50:08
山居秋暝
作者: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秋天傍晚的宁静景象:空旷的山中刚下过雨,空气清新,晚来的天气透出一丝秋意。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洒下,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缓缓流淌。竹林中传来浣女归来的喧闹声,莲花随着渔舟的摇动而轻轻晃动。春天的芳华虽然已经过去,但王孙却可以在此逗留,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王孙”在古代常指高贵的子弟,代表着一种闲适、优雅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在宁静山居中的惬意与超然。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号阮籍,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及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简练的语言展示深邃的意境。
创作背景: 《山居秋暝》是王维在山中隐居时创作的,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在唐代,士人多追求清幽的山水生活,诗中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淡泊心境。
《山居秋暝》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描绘了雨后的山林,给人一种清新、湿润的感觉。紧接着,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洒落,清泉在石上流淌,构成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秋日傍晚图景。竹林中的喧哗声和莲花摇曳的画面,增添了生活的气息,表现出人们在自然中和谐共处的情景。最后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既是对春天逝去的感慨,也是对悠闲生活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整首诗结构紧凑,意境悠远,展现了王维诗歌的独特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一种隐逸的生活理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山居秋暝》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维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竹喧归浣女”,指的是什么?
A. 归来的渔夫
B. 归来的洗衣女子
C. 归来的农民
D. 归来的商人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意思是?
A. 春天的花香已经结束,王孙可以留在这里
B. 春天的花香还在,王孙不能走
C. 王孙会离开春天的花香
D. 王孙想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强调人的豪情与壮志。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平和。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推荐书目:
通过上述分析与学习,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山居秋暝》的美妙和深邃。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