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杂咏一百首·荀卿》

时间: 2025-07-28 12:04:44

诗句

历历非诸子,骎骎及圣丘。

乃知焚籍相,亦自有源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2:04:44

原文展示:

历历非诸子,骎骎及圣丘。乃知焚籍相,亦自有源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历代的学者们众多,唯有那些真正的圣人之道才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此,纵使焚毁书籍,也难以阻挡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注释:

  • 历历:清晰可见,形容众多或显著。
  • 非诸子:不是一般的学者或思想家,指的是那些真正的圣人。
  • 骎骎:形容马匹奔跑迅速,暗指圣人与学术的关系。
  • 焚籍:指焚烧书籍,历史上常用来比喻压制思想。
  • :互相、彼此。
  • 源流:源头与流向,比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典故解析:

焚书坑儒:指秦始皇时期为了统一思想而焚烧书籍、坑杀儒生的事件。此典故在诗中暗示虽有压制,但知识的传承依然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明,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古体诗著称,作品多反映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思想多元的时期,刘克庄通过此诗表达对知识与思想传承的重视,反对压制思想的行为。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强调学术的持续与传承,即使面临焚书的严酷环境,真正的智慧仍旧能够找到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诗中的“历历非诸子”用以强调与一般学者的区别,突出了真正圣人的地位与重要性。此句不仅是在描绘历史上众多学者的景象,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不屈精神的歌颂。接下来的“骎骎及圣丘”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景,暗示着知识的奔流不息。最后两句则传达出一个深刻的哲理:思想与知识的传承是自然的,难以被人为的行为所消灭。整首诗简洁有力,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历历非诸子:强调众多的学者中,真正的圣人是稀有的,暗示了他们的珍贵与重要性。
  2. 骎骎及圣丘:通过生动的动词“骎骎”来描写圣人的道德与智慧,如同奔腾的马匹,展现出一种生机与力量。
  3. 乃知焚籍相:提出焚书这一历史事件,揭示出对思想的压制并不能根本消灭知识的本质。
  4. 亦自有源流:强调知识的传承是有其自身的力量和路径,这种力量是任何外部因素都无法阻挡的。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字词的构造上有对仗的特点,使得诗句更加工整。
  • 比喻:用“骎骎”比喻圣人的智慧,生动形象。
  • 反讽:焚书的行为反而突显了知识的力量与重要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在阐述知识与思想传承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希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诸子:象征学术的繁荣与多样。
  • 圣丘:象征真正的智慧与道德高地。
  • 焚籍:象征对知识的压制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骎骎”所指的是什么? A. 学者
    B. 圣人
    C. 马匹
    D. 知识

  2. “焚籍”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学术的繁荣
    B. 知识的压制
    C. 思想的自由
    D. 历史的传承

  3. 诗中的“乃知”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历史的批判
    B. 对知识的赞美
    C. 对思想压制的反思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对比,刘克庄的诗更强调知识与思想的传承,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无情。两者虽有不同的主题,但同样反映了对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 《诗词鉴赏与分析》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兴唐寺闻钟 林文节绍圣日记前帖赞 闻韩正伦检正挂冠感叹故交怅然久之偶成三首 其三 林文节 己亥明禋恩封邺侯感愧有作二首 宫词一百首 米元章临谢安八月帖赞 六州歌头 赵山二绝 奉寄胡教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遵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阮宗 股份制 三撇旁的字 摔阔牌子 包含铭的成语 包含苞的词语有哪些 偿补 目笑 疮痍满目 百岁之好 疑邻盗斧 包含抱的成语 牛字旁的字 言者心之声 見字旁的字 卜字旁的字 文字旁的字 以己律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