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6:2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6:24:04
好事近
草色未全苏,不似巴山冬绿。
昨夜条风吹后,渐暖回幽谷。
偶然扶路傍溪行,溪尽见茅屋。
恐是高人隐处,爱临窗修竹。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刚刚萌发的景象,草色尚未完全复苏,和巴山的冬青相比显得苍翠不及。昨夜的微风轻轻吹拂后,温暖的气息开始回到幽静的山谷里。偶然间,我在溪边散步,沿途看见了溪水尽头的茅草屋,心中不禁猜想,或许这是高人隐居之处,喜欢在窗前修剪竹子。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于江苏,曾任职于地方官员。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清新自然,常表现出隐逸的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可能在某个幽静的山谷中游览,感受到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宁静,激发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好事近》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春天初来的气息。开篇“草色未全苏”,便引出了春天尚在酝酿之中,表现出一种期待的心情。与“巴山冬绿”形成对比,诗人不仅是在观察自然的变化,更是在感悟生命的轮回与无常。随着“昨夜条风吹后,渐暖回幽谷”的描写,春风送暖,诗人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生命力。
“偶然扶路傍溪行”,则展示了诗人身处自然中的悠然自得。行走在溪边,心中流露出一种与自然合一的恬淡。最后两句“恐是高人隐处,爱临窗修竹”,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隐士的生活一直是文人追求的理想,诗人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想象,表达了对世俗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春天的描写,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充满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理想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与隐士的理想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追求高洁、超脱世俗的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巴山”主要指的是哪个地区?
诗人描绘的“幽谷”给人怎样的感觉?
诗中隐士的象征是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