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自湘赴广道间杂咏 李花》

时间: 2025-07-28 20:13:33

诗句

昨夜孤村宿,春深人寂寥。

庭前一株李,为我缟中宵。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20:13:33

原文展示

昨夜孤村宿,春深人寂寥。庭前一株李,为我缟中宵。

白话文翻译

昨晚我在一个偏僻的村庄过夜,春天已经深了,周围显得很寂寥。庭院前有一株李树,在月光下静静地为我守候。

注释

  • 孤村:指偏僻、冷清的村落。
  • 宿:在此意为过夜。
  • 春深:春天已经进入深处,暗示时光的流逝。
  • 人寂寥:人烟稀少,显得孤独。
  • 缟中宵:指白色的月光下的夜晚,缟是指白色的绢布,暗示清冷的夜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南宋诗人,字子固,号岘山,晚号醉翁。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诗风受苏轼影响,常以清新脱俗、情景交融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旅途中,描绘了春夜的宁静与孤独,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内心的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安静的春夜场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思索。开篇的“昨夜孤村宿”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的环境,孤村的意象不仅营造了寂静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的内心状态。接着“春深人寂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春天的生机与人烟稀少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惆怅。

“庭前一株李”则成为了整首诗的核心意象,李树的存在不仅打破了夜的寂静,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李花的清雅与夜色的缥缈相映成趣,诗人在这静谧的夜晚与自然相融,感受到一种无言的陪伴。结尾的“为我缟中宵”则将这种孤独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升华,仿佛李花在月光下为他吟唱,传递出一种温暖的情感。

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夜孤村宿:昨晚我在一个偏僻的村庄过夜,强调了环境的孤寂。
  2. 春深人寂寥:春天已深,然而人迹罕至,反映了孤独的心境。
  3. 庭前一株李:庭院前的一株李树,成为诗中重要的意象,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4. 为我缟中宵:在月光的映照下,李树仿佛在为我守候,传递出一种温馨的陪伴。

修辞手法

  • 意象:李树作为重要意象,象征生命的延续。
  • 对比:春天的生机与孤独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孤独感。
  • 拟人:将李树拟人化,赋予它守候的情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静谧的春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感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村:象征孤独与寂静。
  • 李花:象征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 春深: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李曾伯
    C. 杜甫

  2. “庭前一株李”中的李树象征什么? A. 孤独
    B. 生命与希望
    C. 春天

  3. 诗中提到的“缟中宵”指的是什么? A. 白天
    B. 月光下的夜晚
    C. 破晓时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了夜晚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绘了月夜下的思念之情,具有相似的意境。

诗词对比

  • 李曾伯的《自湘赴广道间杂咏 李花》与王维的《鸟鸣涧》,两者皆描绘自然的美好,前者侧重于孤独感的表现,后者则更多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李曾伯的作品更加内省,而王维则兼具诗意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宋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虑可庵悲秋十首 和虑可庵悲秋十首 和虑可庵悲秋十首 和虑可庵悲秋十首 和虑可庵悲秋十首 和虑可庵悲秋十首 和虑可庵悲秋十首 和虑可庵悲秋十首 和刘府判寄诗 和郦佥事见寄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骚人词客 跳跃纸上 聪明绝顶 江鼍 旡字旁的字 包含干的成语 乚字旁的字 大吵大闹 铺着 身字旁的字 月晕知风 氏字旁的字 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自命 包含舞的词语有哪些 昆池 铨配 四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