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2:5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2:50:34
久旱府中取虎头骨投邢山潭水得雨戏作
作者:苏辙
邢山潭中黑色龙,
经年懒卧泥沙中。
嵩阳山中白额虎,
何年一箭肉为土。
龙虽生,虎虽死,
天然猛气略相似,
生不益人死何负。
虎头枯骨金石坚,
投骨潭中潭水旋。
龙知虎猛心已愧,
虎知龙懒自增气。
山前一战风雨交,
父老晓起看麦苗。
君不见岐山死诸葛,
真能奔走生仲达。
在邢山潭中,有一条黑色的龙,
它多年懒惰地躺在泥沙中。
在嵩阳山中,有一只白额的老虎,
它的肉何时化为土壤。
龙虽然活着,虎虽然死去,
它们的气势本质上有所相似,
活着对人没有益处,死去又何必负担。
虎头的枯骨坚如金石,
我把它扔入潭中,潭水便旋转。
龙知道老虎的凶猛而心生愧疚,
老虎知道龙的懒惰而自我激励。
山前一战,风雨交加,
乡亲们早起去看麦苗。
你难道没有见到岐山的诸葛亮吗?
他真的能奔走为生的仲达。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以善于诗词、散文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久旱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龙与虎的形象来表达对自然现象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在乞雨的过程中,诗人用虎头骨投水的行为象征着对力量与生机的呼唤。
在这首诗中,苏辙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与意象,描绘了龙与虎这两种生命形象,展现了生命的动态与静态的对比。龙代表了生机与潜力,虽然懒惰却仍在,象征着一种潜在的力量;而老虎则是勇猛的象征,虽然已死却留下了坚韧的骨骼,象征着力量的消逝。诗中通过“投骨潭中”的行为,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表达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诗的后半部分提及“风雨交”,与乡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通过历史典故“岐山死诸葛”,诗人传达了智慧与勇气的价值,以及历史人物的精神在当下的重要性。整首诗情感深邃,富含哲理,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生命的思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生命的动静、成败、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深刻的哲理思考与历史的反思交织在一起。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邢山潭中黑色龙”象征什么?
“虎头枯骨金石坚”中的“金石坚”比喻什么?
诗中提到的“岐山死诸葛”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