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5:58:14
秘阁修撰韩公知婺之明年,以“恣行酷政,民冤无告”劾去。
去之日,百姓遮府门愿留者,顷刻合数千人,手持牒以告摄郡事。
摄郡事振手止之,辄直前不顾;则受其牒,不敢以闻。
明日出府,相与拥车下,道中至不可顿足。
则冒禁行城上,累累不绝。
拜且泣下,至有锁其喉自誓于公之前者。
里巷小儿数十百辈罗马前,且泣下。
君为之抆泪,告以君命决不应留;辄柴其关如不闻。
日且暮,度不可止,则夺剌史车置道旁,以民间小舆舁至梵严精舍,燃火风雪中围守之。
其挟舟走行阙告丞相御史者,盖千数百人而未止。
又明日,回泊通波亭,乘间欲以舟去,百姓又相与拥之不置,溪流亦复堰断不可通。
乡士大夫惧蚁蝼之微不足以回天听,委曲谕之,且却且行。
久乃曰:“愿公徐行,天子且有诏矣。
”公首肯之。
道稍开,公疾驰径去。
后来者咎其徒之不合舍去,责诮怒骂,不啻仇敌。
呜呼!
大官,所尊也;民,所信也。
所尊之劾如彼,而所信之情如此,吾亦不知公之政何如也,将从智者而问之。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5:58:14
秘阁修撰韩公知婺之明年,以恣行酷政,民冤无告劾去。去之日,百姓遮府门愿留者,顷刻合数千人,手持牒以告摄郡事。摄郡事振手止之,辄直前不顾则受其牒,不敢以闻。明日出府,相与拥车下,道中至不可顿足。则冒禁行城上,累累不绝。拜且泣下,至有锁其喉自誓于公之前者。里巷小儿数十百辈罗马前,且泣下。君为之抆泪,告以君命决不应留辄柴其关如不闻。日且暮,度不可止,则夺剌史车置道旁,以民间小舆舁至梵严精舍,燃火风雪中围守之。其挟舟走行阙告丞相御史者,盖千数百人而未止。又明日,回泊通波亭,乘间欲以舟去,百姓又相与拥之不置,溪流亦复堰断不可通。乡士大夫惧蚁蝼之微不足以回天听,委曲谕之,且却且行。久乃曰愿公徐行,天子且有诏矣。公首肯之。道稍开,公疾驰径去。后来者咎其徒之不合舍去,责诮怒骂,不啻仇敌。呜呼!大官,所尊也民,所信也。所尊之劾如彼,而所信之情如此,吾亦不知公之政何如也,将从智者而问之。
韩公即将离任,因其施行严酷的政治,百姓冤屈无处申诉,终于被迫离开。离开的那天,百姓围住府门,想要留下他,瞬间聚集了几千人,手持信件向摄郡事控诉。摄郡事挥手阻止,然而百姓依然冲前,不顾他的劝阻,继续递交信件,不敢向上级报告。第二天出府时,车队一度停不下来,途中拥挤不堪。百姓们流泪拜倒,甚至有人在公面前用锁喉自誓。小孩们在街巷中也跟着哭泣。君子为此抹泪,告知他们命令绝对不应留下,若不听便要关闭城门,像是未曾听见。天色渐晚,实在无法停下,便夺走了史车,放在路旁,民间的车子把他送到梵严精舍,风雪中围守。那挟着舟船,想要向丞相和御史告状的人,人数众多却依然没有停下。第二天,他在通波亭停留,想要乘船离开,百姓们又聚集着不肯放行,溪水也阻断了通道。乡中的士大夫因微不足道而不敢回天听,委婉劝说,边劝边走。终于有人说希望公慢行,天子有诏令了。公答应了,路稍微打开,他便急驰而去。后来的人责怪他的随从不合群,谴责怒骂,简直像仇敌一样。唉!大官,受人尊重,却也应得到民众的信任。若尊重之人如此被劾,而民心如此被信,真不知公的政事究竟如何,我将向聪明人请教。
陈亮,字允中,号新圭,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及政治家。他的作品多以激昂的气魄和清新的风格著称,常表达对政治的关切和对人民的同情。
本诗写于韩公离任之际,反映了当时因政策严酷而引发的民愤,展现了百姓对良官的依恋和对恶政的不满。此时的社会环境动荡,政治腐败,民众苦不堪言。
《送韩子师侍郎序》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绘,表现了百姓对韩公的深厚感情和对其离任的痛惜。诗中,陈亮以大量的细节刻画百姓的哀号与不舍,表现出他们对韩公的信任与对酷政的不满。诗的语言质朴而充满情感,充分展示了普通民众在面对政治压迫时的无奈与绝望。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执政者的不满和对理想政治的渴望,反映了陈亮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
在修辞手法上,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手法,如“锁其喉自誓于公之前者”突出民众的绝望,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冲击力。通过生动的描绘,读者不仅能感受到韩公的离去带来的悲痛,也能体会到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百姓对韩公的依恋和对酷政的反抗,表达了对良治的渴望和对不公的控诉,展现了民众在政治压迫下的苦痛与无奈。
韩公因为什么原因被迫离开?
A. 政治腐败
B. 民众不满
C. 自愿辞职
D. 天下平安
诗中提到,百姓聚集在何处请求韩公留下?
A. 城门
B. 府门
C. 市集
D. 学堂
“呜呼!大官,所尊也民,所信也。”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官员的批评
B. 对民众的怜悯
C. 对官民关系的反思
D. 对政治的无奈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二者都表达了对时代动荡的忧虑,但《送韩子师侍郎序》更侧重于民众与官员之间的关系,而《春望》则更强调个人的悲痛与国家的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