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崇庆寺壁》

时间: 2025-05-01 05:30:49

诗句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30:49

原文展示:

题崇庆寺壁
作者: 温宪 〔唐代〕

十口沟隍待一身,
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
犹作长安下第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和命运的深切感慨。诗中提到的“十口沟隍”象征着困扰和阻碍,诗人在漫长的时间和距离中感到和外界的隔绝。“鬓毛如雪”暗示了诗人年事已高,内心却依然沉重,仿佛成为了长安城中落榜的失意人。

注释:

  • 十口沟隍:指代艰苦的环境和阻碍,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所处的困境。
  • 半年千里:形容时间的漫长和距离的遥远,暗示与外界的隔绝。
  • 鬓毛如雪:形容诗人年华已逝,白发如雪,象征衰老。
  • 心如死:内心感到绝望,与周遭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 长安下第人:指在长安落榜的读书人,反映了诗人的失落与无奈。

典故解析:

“长安”是唐代的都城,象征着权力和荣耀。“下第人”则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未能中举的读书人,意味着失去前途和希望。诗人在此用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失意与悲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温宪,生平不详,但他在唐代诗坛上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见长。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崇庆寺的壁上,可能是在他流亡或遭遇坎坷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温宪的《题崇庆寺壁》是一首充满忧伤与深思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无奈和感慨。诗的开头“十口沟隍待一身”以强烈的视觉形象描绘了诗人所处的艰难与困境,仿佛在无形的沟壑中等待着即将来临的命运。接下来的“半年千里绝音尘”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漫长与孤独的状态,诗人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

“鬓毛如雪心如死”一句,形象描绘了诗人年华已逝、内心的绝望与疲惫,暗示了他对命运的无奈接受。“犹作长安下第人”则将诗人的身份与心境完美结合,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落榜书生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在悲伤的基调中透出了一种深刻的思考,让人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现象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十口沟隍待一身”:十口沟隍象征着困扰,暗示诗人所承受的重负。
    • “半年千里绝音尘”:时间与空间的隔绝,表现出诗人的孤独。
    • “鬓毛如雪心如死”:白发与绝望的对比,强调了诗人的心境。
    • “犹作长安下第人”:自我身份的认同,揭示了诗人的无奈与失落。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十口沟隍”比喻人生的阻碍。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和音韵的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个人命运的无常和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表现出深刻的社会现实。

意象分析:

  • 沟隍:象征阻碍与困境,暗示诗人所面临的生活挑战。
  • 白发:与衰老、失落相联系,表现出时间的无情。
  • 长安:作为大唐的都城,象征着荣耀和权力,反衬诗人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十口沟隍”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繁荣
    • B) 生活的艰难
    • C) 家庭的温暖
  2. “鬓毛如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开心
    • B) 年轻
    • C) 绝望
  3. 诗人提到的“长安下第人”指的是?

    • A) 在长安成功的人
    • B) 在长安未中举的人
    • C) 在长安生活的人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温宪的《题崇庆寺壁》与王维的《鹿柴》对比,二者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温宪更偏向于个人的失落感,而王维则较为宁静和淡泊。两者在主题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则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温宪诗文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紫骝马 紫骝马 紫骝马二首 其二 紫骝马二首 其一 紫骝马 紫骝马 紫骝马 紫骝马 紫骝马 紫骝马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貌容 氏字旁的字 勒索敲诈 示字旁的字 关于 红本 养理 弱如扶病 殳字旁的字 因敌取资 包含凝的成语 麦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燎火 川字旁的字 囊萤照雪 生死荣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