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2:51
原文展示:
初过清明春昼长。紫红香雾蔼华堂。
朱颜阿母逢生旦,彩戏儿孙捧寿觞。
齐祝颂,喜平康。天教两鬓正苍苍。
壶中日月应长久,笑看蟠桃几度芳。
白话文翻译:
刚过清明节,春日渐渐变长。紫红色的香雾弥漫在华美的大厅。
母亲的脸庞红润,恰逢生辰,孙儿们捧着寿酒来庆贺。
大家齐声祝颂,庆贺安康。上天让两鬓的白发愈加苍苍。
壶中日月应该能长久,笑看蟠桃几度盛开。
注释:
- 清明:指农历的清明节,通常在阳历四月初,春暖花开,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 紫红香雾:形容春日气氛,紫红色的香气弥漫,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 朱颜阿母:指红润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敬意。
- 生旦:生辰,生日的意思。
- 寿觞:寿酒,祝寿用的酒,象征着长寿。
- 齐祝颂:大家一起祝福,表示欢乐的气氛。
- 蟠桃:传说中能长生不老的桃子,象征着长寿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炳,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细节,关注民生,表现出对家庭和亲情的深厚情感。
创作背景:
《鹧鸪天》是卢炳在清明时节写的一首词,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爱和对家庭团聚的珍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描绘清明节的场景,展现了家庭团聚、亲情浓厚的美好氛围。诗中,春日的长昼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紫红香雾的弥漫,渲染出一种温馨的节日气氛。母亲的朱颜与儿孙的祝寿,体现了家人间的亲密与和谐,传达出浓浓的孝道和对长辈的尊重。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情感上,诗人将喜庆、祝福与对母亲的关爱巧妙结合,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恩和对亲情的珍视。诗的结尾提到“壶中日月应长久”,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形象而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初过清明春昼长:刚过清明节,春天的白昼渐渐变长,暗示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紫红香雾蔼华堂:紫红色的香气环绕着华丽的大厅,营造出温馨的节日气氛。
- 朱颜阿母逢生旦:红润的母亲在生日这天显得格外喜悦,表现了母爱的温暖和家庭的团聚。
- 彩戏儿孙捧寿觞:孙儿们捧着祝寿的酒,体现了对长辈的孝敬和祝福。
- 齐祝颂,喜平康:全家人齐声祝颂,表达了对平安健康的共同期盼。
- 天教两鬓正苍苍:上天让老人的两鬓白发更加明显,暗示着时光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壶中日月应长久:希望生活能够长久,寓意对长寿的向往。
- 笑看蟠桃几度芳: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期待,蟠桃象征着长寿与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齐祝颂,喜平康”,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紫红香雾、朱颜、蟠桃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春意和生机,象征着长寿与幸福。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清明节的团聚场景,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与赞美,同时寓意着对长寿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
意象分析:
- 紫红香雾:象征春天的气息,传递温馨和愉悦的氛围。
- 朱颜阿母:母亲的形象,代表着家庭的温暖与亲情。
- 寿觞:祝寿的酒,象征长寿与祝福。
- 蟠桃:传说中的长生果,象征美好与幸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鹧鸪天》的作者是?
-
诗中提到的“蟠桃”象征什么?
-
诗中“齐祝颂,喜平康”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比较卢炳的《鹧鸪天》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和家庭的珍视,但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有不同。
- 卢炳重在描绘团聚的喜悦,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与思绪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