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2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2:07
鹧鸪天
一片归心拟乱云。
春来谙尽恶黄昏。
不堪向晚檐前雨,
又待今宵滴梦魂。
炉烬冷,鼎香氛。
酒寒谁遣为重温。
何人柳外横双笛,
客耳那堪不忍闻。
我心如乱云般归去,
春天来时,已习惯了这恶劣的黄昏。
不堪忍受晚上的檐前细雨,
又期待今夜梦中滴落的思绪。
炉火已冷,鼎中香气弥散。
酒也冷了,谁来为我再温一温?
外面柳树下,谁在吹奏双笛,
我这客人听得,怎能忍受这悲伤的音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宋代著名的词人和政治家,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他的词多描绘个人情感与国家兴亡,反映了其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是他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时期,心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渗透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春天与黄昏的对比,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切感慨。
《鹧鸪天》透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辛弃疾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归心拟乱云”中,归家的心情如同飞舞的乱云,那种无处安放的感受显而易见。随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却对“恶黄昏”感到厌倦,暗示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失落。
“不堪向晚檐前雨”一句,描绘了黄昏时分的雨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孤独与凄凉。接着的“又待今宵滴梦魂”则表达了对梦中美好事物的渴望,显示出他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现实的逃避。
诗的后半部分,炉火的冷却和酒的寒冷象征着生活的乏味与失落,诗人渴望有人能够为他重温那份温暖。最后一句“何人柳外横双笛,客耳那堪不忍闻”则渲染了对外界音乐的敏感,双笛声中透着凄凉,使得诗人更加无法忍受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美好生活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是辛弃疾对人生与情感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实无奈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反思,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归心拟乱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乡
C. 忧伤
诗中提到的“黄昏”象征什么?
A. 生命的希望
B. 生活的凄凉
C. 自由
“炉烬冷,鼎香氛”中的鼎香氛象征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失去的温暖
C. 内心的热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