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6:35
孤烛他乡,正平狂态相违久。
持杯在手,咄咄因卮酒。
人是当年,意气应如旧。
谋升斗。折臂能否,可似先生柳。
在异乡孤独的烛光下,心情恍惚,与平常的狂态已久违。
手中拿着酒杯,因酒而兴奋。
记得那时的人,意气风发应该和从前一样。
想要升迁,折断手臂也能做到,是否能像先生柳那样?
“先生柳”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某位名士或文人,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成就。柳树常被视为坚韧与柔美并存的象征,折臂而能够像柳树一样屹立不倒,表现了诗人对成功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向往。
作者介绍:张友书,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写于诗人流寓他乡,因思乡之情而生,表达了对往昔青春和理想的怀念,以及对未来前途的迷茫与追求。
这首《点绛唇》通过孤烛映照下的异乡旅途,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孤烛的意象在夜晚的寂静中,显得无比微弱,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与对过往光辉岁月的怀念。酒杯在手,象征着诗人试图通过酒来麻痹内心的孤独,然而这份狂态却是久违的,似乎难以真实地面对生活的现状。
诗中提到“人是当年,意气应如旧”,表明诗人渴望重温昔日的豪情壮志,但又暗含了岁月的变迁和成长带来的无奈。最后提到的“折臂能否”,更是表达了对成功的渴望与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前路艰难,诗人依旧希望能像“先生柳”般坚韧不拔,保持理想。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也反映了清代社会变迁中人们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整首诗传达了对青春理想的怀念,以及在异乡孤独时的心理斗争。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诗人展示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最终以坚韧不拔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孤烛”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愉快
诗人希望能像谁一样?
A. 朋友
B. 先生柳
C. 自己
诗中“谋升斗”指的是什么?
A. 吃饭
B. 升迁
C. 打斗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点绛唇 寄罗甥耦廉》这首诗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