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望湘亭》

时间: 2025-08-03 15:43:23

诗句

湘水似伊水,湘人非故人。

登临独无语,风柳自摇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3 15:43:23

望湘亭

作者: 郑谷 〔唐代〕

原文展示:

湘水似伊水,湘人非故人。
登临独无语,风柳自摇春。

白话文翻译:

湘水就像伊水一样,湘中的人却不是我熟悉的故人。
我登上亭子,独自无言,只有春风吹动柳树。

注释:

  • :指湘江,位于湖南省,是诗中的重要意象。
  • 伊水:指伊江,古代诗中常用来作对比,表明相似的环境但人事却不同。
  • 登临:指登上高处,俯瞰周围景色。
  • 无语:没有言语,表达孤独和失落。
  • 风柳:风中摇曳的柳树,象征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流动。

典故解析:

“湘水似伊水”出自《诗经》的《小雅·白华》一章,意在通过水流的相似,表现对故人的思念与惋惜。伊水与湘水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故土的情感纠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谷,字子真,号隐居,唐代诗人,曾任官职,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春天的某个时刻,诗人游览湘水,感受到春天的景色和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表达了对故乡及故人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望湘亭》以湘水和伊水的对比开篇,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第一句通过湘水的形象引出了诗人的情感,使得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诗人在湘水边,思绪飘回故乡,然而湘水中的人却不是曾经熟悉的朋友,这种对比增强了孤独感。接下来的“登临独无语”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诗人虽身处美丽的春光中,却无心言语,只能沉浸在自己的思念与寂寞中。最后一句“风柳自摇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然而在诗人的心中却显得格外凄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思念,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湘水似伊水:通过水流的相似,引入思乡之情。
  2. 湘人非故人:承接上句,强调人事的变迁与失落。
  3. 登临独无语:诗人独自登高,内心的孤独感浮现。
  4. 风柳自摇春:春风中柳树摇曳,映衬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湘水与伊水的比喻,体现了相似与不同的对比。
  • 拟人:柳树的摇曳赋予了生命的感觉,象征着春天的气息。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展现了人在自然美景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通过自然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意象分析:

  • 湘水:象征着流逝的时间和思念的情感。
  • 伊水:代表着过去的美好记忆。
  • 柳树:春天的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希望,但在诗人眼中却是无奈的摇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两条河流分别是?

    • A. 长江与黄河
    • B. 湘水与伊水
    • C. 渭水与黄河
    • D. 淮水与汉水
  2. 填空题:诗人登临时感到____

  3.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环境是春天的美丽景色。(对/错)

答案:

  1. B
  2. 无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的《登高》
  2.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郑谷的《望湘亭》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孤独和思念的情感。前者侧重于对人事的感慨,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沉醉与内心的平和。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郑谷诗集》

相关查询

祝英台近(和吴叔永文昌韵) 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赋榴花 祝英台近 有赠 祝英台近 绿萼梅 祝英台近·海棠开 祝英台近 竹沙为苔石请赋栖霞晓发诗,倚声应之。 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余老矣,赋此为猿鹤问) 祝英台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追风掣电 户字头的字 万物之情 目波 用之不竭 牙字旁的字 香字旁的字 黧鸡 角字旁的字 玉堂体 势高益危 粝粱 离离亮亮 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籍结尾的成语 包含模的成语 建之底的字 包含瞧的词语有哪些 恶性循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