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守居园池杂题·涵虚亭》

时间: 2025-05-07 06:59:59

诗句

石磴抱城回,入竹见虚槛。

前望佳景多,倚筇聊此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9:59

原文展示:

守居园池杂题·涵虚亭 文同 〔宋代〕 石磴抱城回,入竹见虚槛。 前望佳景多,倚筇聊此暂。

白话文翻译:

石阶环绕着城墙回旋,进入竹林中看到空旷的栏杆。 前方有许多美丽的景色,我倚着竹杖,暂时停留在此。

注释:

  • 石磴:石阶。
  • 抱城回:环绕着城墙回旋。
  • 入竹:进入竹林。
  • 虚槛:空旷的栏杆。
  • 前望:向前望去。
  • 佳景:美丽的景色。
  • 倚筇:倚着竹杖。筇,一种竹杖。
  • 聊此暂:暂时停留在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是他游览守居园池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暂时停留的惬意。

创作背景: 文同在守居园池游览时,被周围的景色所吸引,因此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石阶、竹林、空旷的栏杆以及前方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暂时停留的愉悦心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守居园池的美景,通过“石磴抱城回”和“入竹见虚槛”的描写,展现了园池的幽静与空旷。诗中的“前望佳景多”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前方美景的期待和欣赏。最后,“倚筇聊此暂”则传达了作者暂时停留、享受此刻宁静的心境。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文同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和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磴抱城回”:石阶环绕着城墙回旋,形象地描绘了园池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 “入竹见虚槛”:进入竹林后,看到空旷的栏杆,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空旷的氛围。
  • “前望佳景多”:向前望去,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欣赏和期待。
  • “倚筇聊此暂”:作者倚着竹杖,暂时停留在此,传达了一种暂时停留、享受此刻宁静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石磴抱城回”中的“抱”字,形象地比喻了石阶环绕城墙的情景。
  • 拟人:“入竹见虚槛”中的“见”字,赋予了竹林以人的感知能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欣赏自然美景和享受暂时停留的宁静。通过描绘园池的幽静和空旷,以及作者对美景的欣赏和期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暂时停留的愉悦心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磴:石阶,象征着园池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 竹林:象征着幽静和空旷。
  • 虚槛:空旷的栏杆,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空旷的氛围。
  • 佳景: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欣赏和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石磴”指的是什么? A. 石阶 B. 石头 C. 石桥 D. 石墙

  2. 诗中的“虚槛”是什么意思? A. 空旷的栏杆 B. 虚幻的门槛 C. 虚无的界限 D. 虚构的框架

  3. 诗中的“倚筇”是什么意思? A. 倚着竹杖 B. 倚着竹子 C. 倚着竹帘 D. 倚着竹椅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和感悟。
  • 王维《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惬意。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守居园池杂题·涵虚亭》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文同的诗更注重对幽静空旷氛围的营造,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文同诗集》:收录了文同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文同诗歌的重要参考书目。

相关查询

书南堂壁 大雨中离三山宿天章寺 杂感 五十 春晴泛舟 书况 闲中戏书三首 其一 杂兴 送钱仲耕修撰 赠曾温伯邢德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豕字旁的字 应机立断 包含乩的词语有哪些 磨墨吮毫 而字旁的字 旅榇 生魄 命染黄沙 一言之信 采字旁的字 弓字旁的字 犬字旁的字 造谋布穽 万丈深渊 学而时习之 火纸 包含脖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