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0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06:18
筑室示三子
宅舍元依毕竟空,小乘惯住草庵中。
一生滞念余妻子,百口侨居怯雨风。
松竹已栽犹稍稍,栋梁未具勿匆匆。
三间道院吾真足,余问儿曹莫问翁。
这所宅子本就空荡荡,年轻时习惯住在草庵中。
我一生想着我的妻子和孩子,百口之家在外漂泊,惧怕风雨的侵袭。
松树和竹子已栽种,但房梁还没有搭好,不要急于求成。
三间道院对我来说已经足够,我问我的儿子们,不必再问我这个老头子。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与兄长苏轼共同开创了“苏派”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筑室示三子》是苏辙在晚年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家庭、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在经历了官场的波折与家庭的离散后,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愈发明显,表达了对安稳和宁静的渴望。
《筑室示三子》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的作品,诗中不仅体现了苏辙对家庭的深切思念,还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追求。开篇的“宅舍元依毕竟空”,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孤独与无奈,虽然有屋子,但心灵却显得空虚。接着,诗人提到自己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表达了对家庭的依恋。
而“松竹已栽犹稍稍,栋梁未具勿匆匆”则是对待生活的态度,虽然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但仍需耐心等待,切不可急躁。这种心态既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年轻一代的告诫,教导他们在追求理想时要脚踏实地。
最后一句“余问儿曹莫问翁”则是一种传承的智慧,诗人希望儿子们能独立思考,不再依赖于他这个“翁”,展示了一种对后代的期望和信任。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既有对生活的反思,又有对家庭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家庭和生活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与对家庭的深切思念,传达了一种人生哲学,强调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和对后代的期望。
诗中提到的“宅舍”指的是什么?
“松竹已栽犹稍稍”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希望儿子们能怎样?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筑室示三子》的诗意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