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34: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34:57
水浒光华熠。是长篇章回小说,开宗唯一。诲盗污名出官府,施裔讳言先德。六百载白驹隐迹。昭穆崇祠传世系,更三铭累代留芳泽。循一脉,群疑释。黄君探索崇求实。忆当年新垛同访,耐庵墓碣。学术论文相濡沫,歧见终成共识。又十稔笔耕不息。写就彦端行藏稿,为乡邦金匮添鸿帙。余有幸,承先觌。
《水浒传》的光辉灿烂,是一部独一无二的长篇章回小说。它揭示了官府对盗贼的污名化,施耐庵却在其中隐含了先贤的教诲。经过六百年的历史,施耐庵的踪迹已如白驹般消逝。但他所建立的道德和精神,将在后世崇敬的祠堂中传承,并且更有三篇铭文千古留芳。沿着这一脉,众多疑问得到了解释。黄教授在探索中追求真实。我还记得当年与他在新垛一起拜访施耐庵的墓碑,学术论文让我们相互滋润,经过争议最终达成共识。又过了十年,他笔耕不辍,写下了关于彦端的行藏,给家乡的学术增添了丰厚的成果。我有幸能见到先贤的光辉。
喻蘅,近代诗人,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与创作,其作品常常结合历史背景,探讨文化传承。
本诗创作于2000年,旨在纪念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浒传》,同时也表达了对黄俶成教授学术研究的敬意。诗中回顾了施耐庵的历史意义以及对后代的影响,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金缕曲·题扬州大学黄俶成教授《施耐庵与水浒》弁首》是一首深具文化内涵的诗作,表达了对施耐庵及其名著《水浒传》的敬仰之情。诗中开篇即以“水浒光华熠”点题,展示了《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学瑰宝的光辉形象。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施耐庵的历史和影响的回顾,表现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诗中的“六百载白驹隐迹”意指施耐庵的生平经历已经久远,但他的精神仍在后世传承,令人感慨万千。
诗人与黄教授的交往,描绘了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体现在“学术论文相濡沫,歧见终成共识”两句中,表达了学者间的互助与共鸣。最后,诗人感慨自己能够承接前贤的光辉,进一步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整首诗不仅是对施耐庵的追思,更是对学术精神的赞美,表现出对知识的尊重与继承的责任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诗人呼唤着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整首诗通过对施耐庵的追思与黄教授的赞美,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展现了知识的力量与学术的价值。
《水浒传》在中国文学中被称为什么?
诗中提到的“黄君”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白驹隐迹”隐喻什么?
以上内容为对《金缕曲·题扬州大学黄俶成教授《施耐庵与水浒》弁首》的详细解析与赏析,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