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2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20:40
北都两去不辞勤,
仕路论材况出群。
一相关藩尝负弩,
三年通籍更从军。
清谈犹得当时事,
遗爱应从此日闻。
我忆荆溪山最乐,
看君摩翮上青云。
离开北都两次都不辞辛苦,
在仕途上论才干的事宜特别突出。
一位相关的官员曾经负弩,
三年后通籍后又重新从军。
清谈仍能引导当时的事情,
遗留下的恩泽应该从今天起被人传颂。
我想念荆溪山中最快乐的日子,
看你如同展翅飞翔在青云之上。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著名的变法派领袖。他提倡“新法”,主张改革,注重政治与经济的现代化。
《送庞签判》是王安石为朋友庞签判所作,表达了对庞签判前途的祝福与期许,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以及对理想仕途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庞签判的送别,展现了王安石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其前途的美好祝愿。诗的开头两句,“北都两去不辞勤”,道出了庞签判为仕途所付出的努力与勤勉,表明他在仕途上并不轻言放弃。在接下来两句中,诗人提到“相关藩尝负弩,三年通籍更从军”,以此突出庞签判在政途上的历程和磨难,暗示了他曾经的荣耀与沧桑。
“清谈犹得当时事,遗爱应从此日闻”这一句则转向对庞签判清谈的赞美,认为他在当时的社会中仍然能引导潮流,留下美好的名声。最后两句“我忆荆溪山最乐,看君摩翮上青云”,表达了王安石对庞签判未来的美好憧憬,期望他如同展翅高飞的鸟儿,能够在更高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自身理想的寄托,体现了王安石的豪情与理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体现了王安石对理想仕途的追求,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中提到的“北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诗人希望庞签判未来如何?
“清谈犹得当时事”中,“清谈”指的是什么?
对比王安石的《送庞签判》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虽同是送别之作,但风格迥异。王安石的诗更为沉稳,注重友谊与理想的表达;而李白的作品则显得更加豪放,充满了对人生的洒脱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