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呈周务本三绝》

时间: 2025-05-02 00:43:11

诗句

民因吏扰愈荒疲,不得田园破一犁。

此邑端须知令尹,春来处处麦连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43:11

原文展示:

民因吏扰愈荒疲,不得田园破一犁。此邑端须知令尹,春来处处麦连畦。


白话文翻译:

百姓因官吏的骚扰而愈发贫困疲惫,连一犁地都无法耕种。这座城市的长官必须知道,春天来了,田野里处处都是麦子相连的禾畦。


注释:

  • 吏扰:官吏的骚扰,指的是官员对百姓的压迫和干扰。
  • 荒疲:荒凉疲惫,形容百姓生活困苦、疲惫不堪。
  • 田园破一犁:指没有足够的土地来耕种,连一犁地也没有。
  • 令尹:地方长官、官员,指治理这座城市的官员。
  • 春来处处麦连畦:春天来临时,田地里麦子连成片,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字景纯,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生活在战乱与动荡中,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风格质朴而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社会动荡时期,反映了当时百姓因官吏剥削而生活困苦的状况,表达了对地方官员治理无方的不满与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开篇即揭示了民众在官吏压迫下的艰难处境,生动刻画出了一幅因官员的无能和贪婪而导致的贫困画面。第一句“民因吏扰愈荒疲”,直指社会矛盾,揭示了官民之间的对立关系,表现出诗人对民生的深刻关注。

接下来的“不得田园破一犁”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强调了经济萧条的严重性,百姓连最基本的耕作条件都无法满足。最后两句呼唤地方官员的责任感,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尤其是对丰收的渴望,象征着希望与重生。

整首诗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忧虑与期待,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敏感与思考,展现了古诗词在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方面的重要作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民因吏扰愈荒疲”:因官吏的骚扰,百姓的生活愈加困苦,反映社会的不公。
  2. “不得田园破一犁”:形象地表现出百姓连耕作的土地都没有,生活困窘。
  3. “此邑端须知令尹”:直接呼吁地方官员应当关注民生,承担起治理的责任。
  4. “春来处处麦连畦”:描绘田野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对未来的向往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将百姓的困苦与春天的丰收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比喻:麦连畦象征着希望和丰收,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民众苦难的关注与对地方官员的呼唤,表达了希望通过良治来改善民生的情感基调,充满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百姓,代表社会的弱势群体。
  • :象征官僚,代表官场的腐败与无能。
  • 田园:象征生计,反映农民的辛劳与困境。
  • :象征生命与希望,暗示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吏扰”指的是什么? A. 官吏的帮助
    B. 官吏的骚扰
    C. 官吏的无能

  2. “不得田园破一犁”意指什么? A. 农民的丰收
    B. 农民无法耕种
    C. 农民的富裕

  3. 诗的最后一句“春来处处麦连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恐惧
    B. 对丰收的期待
    C. 对官员的批评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春望》中,同样表现了对民生的关切与对国运的忧虑,体现出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对百姓生活的同情。虽然风格不同,但两者都展现了诗歌在社会批判方面的力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比研究》

以上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郑刚中的诗作及其历史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浣溪沙 其三 浣溪沙 其一 浣溪沙(沙溪小饮) 浣溪沙·一别巴山棹更西 浣溪沙二首 其二 浣溪沙 其三 哭蔬畦翁,用前岁韵 浣溪沙四十四首 其十 与雪忧生日 浣溪沙 其五 浣溪沙 题王少梅得冯鱼山愤画斋题额 浣溪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缶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颠乾倒坤 泛泛而谈 福休 毛字旁的字 娓娓可听 刀字旁的字 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苕的词语有哪些 盘儿菜 羊字旁的字 倚惑 布衣蔬食 干干净净 扰攘 建之底的字 石化 门字框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