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1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14:11
谗桃花
作者:郑刚中 〔宋代〕
手提铜壶汲涟漪,
去年曾浸寒梅枝。
今年汲水浸桃萼,
明玉这瘦红粉肥。
夭夭灼灼岂不佳,
如酒透骨春颇宜。
孰与山斋雪将飞,
彼孤者芳抱清姿。
幽香入我苦吟笔,
此意似非桃所知。
我今颠倒六鉴痴,
对花下悟灵云疑。
何人道眼绝世态,
试以公论分妍媸。
东邻有女厌绮索,
雷五不簪珠与玑。
用铜壶提着水,轻轻汲取涟漪的水波,
去年我曾用这水浸泡过寒梅的枝头。
今年我用水浸泡桃花的花萼,
看那明亮的玉色,娇嫩的红粉分外饱满。
这花儿绚烂娇嫩,难道不美好吗?
如同酒液透入骨髓,春天的气息非常宜人。
与那山中书斋的雪花飘飞相比,
那孤独的人儿怀抱着清雅的姿态。
幽香飘入我苦吟的笔端,
这意境似乎并非桃花所能知晓。
我如今痴迷于花下,反复推敲,感悟那灵动的云影。
谁又能说眼前的景致绝美?
不妨用公正的眼光来分辨美丑。
东邻有位姑娘厌倦了华丽的装饰,
宁愿不戴珠宝和瑰丽的饰品。
作者介绍:
郑刚中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蕴含深厚的哲理,富有抒情色彩。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春天,正值桃花盛开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桃花的美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对繁华与清雅之间选择的思考。
这首《谗桃花》以清新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桃花的深刻理解。开篇以提水为起点,带有生活的气息,接着回忆去年的寒梅,形成了时光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今年春天,桃花的绚丽让人陶醉,诗人用“明玉”形容桃花的色泽,表现出他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中不断地探讨“美”的定义,尤其是在“何人道眼绝世态”一句中,诗人质疑世俗的审美观,鼓励用公正的目光来评判美丑。这种对比引发了对内心清雅与外在华丽之间的思考,展示了诗人独立的审美观和对内涵的向往。
整首诗运用大量的意象,结合了自然、人生和哲理,形成了一个多维的审美空间。诗人不仅在描绘桃花的美丽,还在思考生活的真谛,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自然美的欣赏与哲理思考,表达诗人对桃花的热爱和对生活中美的追寻,反映出一种清雅而内敛的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去年曾浸寒梅枝”,指的是哪种花?
“明玉这瘦红粉肥”中的“明玉”比喻了什么?
诗人对“东邻有女厌绮索”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