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3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33:50
诗词名称: 点绛唇 木芙蓉
作者: 聂树楷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绚烂秋光不加雕饰天然好。
朝霞烘缟,夕露嫣红袅。
占断西风,不许芳心老。
秋残了,镜中人杳。
塘外雷声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强调自然的纯粹与真实。早晨的霞光照耀着白色的云彩,傍晚的露珠则显得嫣然如红色的丝带。西风吹动,阻止了芳心的衰老。秋天已经接近尾声,镜子中的人影也显得渺茫。在塘外,雷声微弱,似乎在诉说着秋的沉寂。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聂树楷(约1630-约1700),字子孙,号知白,清代诗人。生于明末,经历了社会动荡,后期隐居于南方,创作了大量诗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点绛唇 木芙蓉》创作于秋季,正值人生的沉思时刻。诗人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回归自然,反思个人的情感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青春消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点绛唇 木芙蓉》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首句“绚烂秋光不加雕饰天然好”直接点明诗歌主题,强调自然的美丽不需要人为的修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接下来的“朝霞烘缟,夕露嫣红袅”则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早晨与傍晚的美丽景象,色彩鲜明且富有动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占断西风,不许芳心老”展现出诗人对青春的珍惜与渴望,西风象征着岁月的流逝,诗人试图通过对美好时光的把握,抵抗内心的惆怅。最后两句“秋残了,镜中人杳;塘外雷声小”则将情感推向高潮,秋天的结束象征着生命的某种消逝,而镜中人影的模糊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整体而言,本诗通过自然与内心的交融,展现了清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绚烂秋光不加雕饰天然好。”
这句强调秋天的自然美,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朝霞烘缟,夕露嫣红袅。”
描绘早晨与傍晚的美丽景象,运用色彩的对比来增强视觉效果。
“占断西风,不许芳心老。”
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西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诗人希望能够抵挡岁月的侵蚀。
“秋残了,镜中人杳。”
秋天即将结束,诗人内心的孤独感随之而来,镜子中的人影显得模糊,暗示着对过往的怀念与失落。
“塘外雷声小。”
这里的雷声微弱,象征着外界的宁静,反映出内心的沉思与惆怅。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朝霞”主要指什么?
A. 晚上的霞光
B. 早上的霞光
C. 正午的阳光
“芳心”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年龄的增长
B. 青春与爱情
C. 自然的美丽
诗中“塘外雷声小”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宁静与沉思
C. 忧伤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