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1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3:04
《谢苏自之惠酒》
高士例须怜曲糵,此语尝闻退之说。我今有说殆不然,曲糵未必高士怜。
醉者坠车庄生言,全酒未若全于天。达人本自不亏缺,何暇更求全处全。
景山沉迷阮籍傲,毕卓盗窃刘伶颠。贪狂嗜怪无足取,世俗喜异矜其贤。
杜陵诗客尤可笑,罗列八子参群仙。流涎露顶置不说,为问底处能逃禅。
我今不饮非不饮,心月皎皎长孤圆。有时客至亦为酌,琴虽未去聊忘弦。
吾宗先生有深意,百里双罂远将寄。且言不饮固亦高,举世皆同吾独异。
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决须饮此勿复辞,何用区区较醒醉。
高士一般都会怜惜那些曲糵酒,这句话我曾听说过。可我觉得并非如此,曲糵酒未必能让高士怜爱。醉者如同庄周所说的那样,喝酒未必比全然放开自己更好。达人本来就不缺少什么,何必再去追求完美呢?
景山沉迷于阮籍的傲慢,而毕卓却窃取了刘伶的狂放。那些贪婪而狂热的嗜好无足取,世俗总是喜爱那些与众不同的,觉得他们是贤者。
杜陵的诗人尤其可笑,列举出八个子弟与群仙相提并论。流口水、露顶的事就不提了,问你究竟能否逃脱禅的束缚。
我现在不饮酒,并不是不想饮,只是心中的明月皎洁而孤独。偶尔有客来访,也会为他们斟酒,尽管琴弦还未去弹奏。
我的宗师有深刻的见解,百里之外的酒坛远送给我。且说不饮酒也确实高雅,举世都一样,唯我独特。
不如在同异之间寻找乐趣,就像得了鹿而丢了羊一样嬉戏。一定要喝这酒,不要再推辞了,何必斤斤计较于醒与醉?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婉约之篇,是宋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谢苏自之惠酒》是在苏轼受到好友的酒邀请后所作,表达了他对饮酒的看法与态度。诗中反映了他对饮酒的快乐与哲学思考,讽刺了世人对于饮酒与醉态的偏见,显示了他的洒脱与不拘一格的个性。
《谢苏自之惠酒》是一首以酒为题材的诗,充分展现了苏轼的个性与思想。诗中,苏轼以高士对曲糵酒的怜惜为引,表面上是对饮酒的讨论,实际上却是在揭示一种人生哲学。他认为,酒的价值并不在于醉酒后的狂欢,而在于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诗中多次提到阮籍与刘伶,分别代表了放荡不羁与狂放饮酒的精神,苏轼在这里并不完全赞同这种态度,而是强调饮酒应有度。通过“心月皎皎”这一意象,他传达出一种清明的内心状态,仿佛饮酒不过是为了与友人共度时光,享受生活的乐趣。
而在对待世俗的态度上,苏轼则显得更为淡然,他不在意世俗对高士的看法,反而在独特中寻求乐趣。最后以“决须饮此勿复辞”总结,传达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饮酒中寻找到平衡与和谐,体现了他对传统与现实的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饮酒的哲学思考,质疑传统对饮酒的看法,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苏轼通过对酒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立见解,鼓励人们在世俗的纷扰中寻求自我,享受生活的乐趣。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阮籍是哪个时期的名士?
填空题:诗中的“心月皎皎长孤圆”表达了诗人的__。
判断题:苏轼认为饮酒不如心灵的自由。 (对/错)
《将进酒》中,李白表现了对饮酒的豪放与洒脱,而苏轼则在饮酒中更多地探讨了心灵与生活的关系。两者虽同以酒为题材,却各有风格,反映出不同的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