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2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4:23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作者: 苏轼 〔宋代〕
仿佛曾游岂梦中,
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
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
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
岭南万户酒。
会有幽人客寓公。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初到惠州的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它的意思是:仿佛我曾经在梦中游览过这里,欣然见到鸡犬都识得新丰的乡音。官吏和百姓对我此行感到惊奇,乡里的老翁们相携而来迎接我。苏武何曾知道自己要回到北方,管宁又何曾渴望老去在辽东?岭南的万户人家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万户人家都在欢庆饮酒。或许会有幽人来此做客。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才情出众,诗词、散文、词、书法造诣都很高,作品广泛流传。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贬谪到惠州期间,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在新环境中的感受。由于政治原因,苏轼被贬至南方,他在惠州的生活虽有困顿,但也感受到自然的美和乡民的热情。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是一首充满乡情的诗作,展现了苏轼对惠州的初步印象和内心情感的流淌。开头的“仿佛曾游岂梦中”,以梦境的意境引入,既表达了他对惠州的陌生感,又暗示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接着,诗人提到“鸡犬识新丰”,描绘了乡民的热情与友善,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关系。
“吏民惊怪坐何事”,透露出苏轼在惠州的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既是官员又是民众的对象,二者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两句“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借用历史人物表达了苏轼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一种对自由和安宁生活的渴望。
最后两句“岭南万户皆春色,岭南万户酒”,展现了惠州的生机与活力,象征着希望与欢乐。整首诗在对比中流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苏轼宽广的胸怀与深邃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鸡犬识新丰”与“父老相携迎此翁”,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新环境的感受和对故乡的怀念,突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感及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鸡犬识新丰”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A. 亲切感
B. 疏离感
C. 恐惧感
苏武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A. 忍耐与坚守
B. 轻松与快乐
C. 归隐与淡泊
“岭南万户皆春色”中的春色象征什么?
A. 悲伤
B. 生机与希望
C. 失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作品与杜甫《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但苏轼的诗更多融入了个人体验与乡情,而杜甫的诗则更具时代背景的沉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