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5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7:28
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
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愁里不堪听。
那更杂泉声雨声。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
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
傍晚时分,微风吹动着花铃,人在碧山亭中。心中忧愁,听不下去那风声。更何况还有潺潺的泉水声和雨声交杂。没有任何线索,没有任何心绪,谁又能说我多情呢?梦境也不清晰,又何必急于催促梦的醒来呢?
“碧山亭”可能意指一个特定的景点,表达了诗人处于自然环绕之中的孤独感。“梦”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或对现实的逃避。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著名词人,深受辛弃疾影响,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词风细腻、婉约,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个人生活多舛,诗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写下了此词,表达了内心的忧愁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词的开头通过“晚来风起撼花铃”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傍晚场景,微风摇动花铃,带来了一丝动感和声音。这一景象与后文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诗人心中沉重的情绪。接着,“人在碧山亭”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环境,诗人仿佛在与自然对话,但内心的愁苦使得他对周围的美景无法感受。
“愁里不堪听”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周围声音的厌倦,似乎这些声音都在加深他内心的痛苦。后续的“杂泉声雨声”进一步丰富了音景,泉水的流淌和雨声的敲打,混合成一种复杂的情绪交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无奈。
“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则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情感的否定与反思,似乎在质疑自己的感情是否值得。最后以“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结束,梦在这里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又因不够清晰而让人感到迷茫,诗人对此无奈地表示不必催促梦的醒来,反而更愿意沉浸在这种模糊的情感中。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内心世界之间的挣扎,深具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着孤独与愁苦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内心的矛盾,最终指向了对梦境的迷恋与现实的逃避。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晚来风起撼花铃”中“花铃”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无聊心绪”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