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3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34:27
畏向潇湘行,不入洞庭去。
鞍马踏关山,衣裘冒霜露。
零陵三千里,楚俗未改故。
王泽久已覃,国刑亦当措。
昔闻柳宗元,山水寻不饫。
其记若丹青,因来问潭步。
石燕飞有无,香草生触处。
仙姑异麻姑,岁月楼中度。
不食颜渥赭,言语神灵顶。
莫将车骑喧,独往探幽趣。
有信报我知,恶欲驱尘虑。
我害怕去潇湘,宁愿不去洞庭湖。
马鞍和马蹄踏过关山,衣裘也被霜露浸湿。
零陵有三千里,楚地风俗仍旧不变。
王泽的仁德早已传播,国家的法令也应当实施。
曾听说柳宗元,山水之中寻求不尽的乐趣。
他的记忆如同丹青画一般,因此来询问潭水的步履。
石燕或许是飞去,香草在各处生长。
仙姑与麻姑,岁月在楼中流逝。
不再品尝颜色鲜艳的食物,言语如同神灵般神秘。
不要用车马喧闹,独自去探寻幽静的乐趣。
若有消息请告诉我,恶欲驱散尘世的忧虑。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东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山水诗见长。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生活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梅尧臣送别友人张中乐赴永州屯田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本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潇湘及洞庭湖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开篇即以“畏向潇湘行”表明诗人对前往潇湘的犹豫,暗示即将离别的忧伤。接着描写了旅途的艰辛,“鞍马踏关山,衣裘冒霜露”,展现了长途旅行的艰难。诗中提到“零陵三千里,楚俗未改故”,不仅描绘了地域的辽阔,也反映了文化的传承。接下来提到柳宗元,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与人文的向往,实则是对友人的寄托与期许。整体而言,诗句流畅而富有情感,既有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又有对山水的深情眷恋,充分体现了梅尧臣作为诗人的灵性与才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比如“其记若丹青”,通过比喻方式加强了画面感和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潇湘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关切以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潇湘”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鞍马踏关山”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为送别之作,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和内心的情感,而王维则侧重于友谊的深厚与离别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