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0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03:45
原文展示:
十喻诗五首 其三 灵空诗 萧衍 〔南北朝〕
物情异所异,世心同所同。 状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风。 迷惑三界里,颠倒六趣中。 五爱性洞远,十相法灵冲。 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
白话文翻译:
万物之情各有不同,世间人心却普遍相同。 就像柴薪遇到火焰,又如草丛随风摇摆。 在三界中迷惑不解,在六道轮回中颠倒错乱。 五种爱欲深远难测,十种相法灵动冲击。 一切皆由虚妄而生,无非是空对空的对立。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佛教思想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萧衍的《十喻诗五首》中的第三首,名为“灵空诗”。在这组诗中,萧衍通过十个比喻来阐述佛教的空性思想,强调世间万物的虚幻和无常。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佛教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虚幻本质的洞察。诗中“物情异所异,世心同所同”一句,既表达了万物各有其特性,又指出了人们普遍的共性。随后的比喻“状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风”,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迅速变化和无常。诗的后半部分深入探讨了佛教的“空”概念,指出一切现象都是由虚妄而生,最终归于空无。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充满了哲理性和宗教色彩,体现了萧衍深厚的佛教修养和文学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比喻和佛教哲理,强调了世间万物的虚幻和无常,以及一切现象最终归于空无的佛教“空”概念。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薪遇火”和“草行风”分别比喻了什么? A. 迅速燃烧和随风摇摆 B. 持久不变和稳定不动 C. 火焰和风的力量 D. 柴薪和草丛的特性
“三界”和“六趣”在佛教中分别指什么? A.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六趣指六道轮回 B. 三界指天界、人界、地狱界;六趣指六种动物 C. 三界指过去、现在、未来;六趣指六种情感 D. 三界指东方、西方、北方;六趣指六种天气
诗的最后一句“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表达了什么思想? A. 一切现象都是由虚妄而生,最终归于空无 B. 空与空的对立是永恒的 C. 虚妄和空无是不可分割的 D. 空无是虚妄的起点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