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8:08
金缕曲 秋暮登雨花台
作者:顾贞观
此恨君知否。问何年香消南国,美人黄土。
结绮新妆看未竟,莫报诸军飞渡。
待领略倾城一顾。若使金瓯常怕缺,
纵繁华千载成虚负。琼树曲,倩谁谱。
重来庚信哀难诉。是耶非乌衣朱雀,
旧时门户。如此江山刚换得,
才子几篇词赋。吊不尽人间今古。
试上雨花台上望,但寒烟衰草秋无数。
听嘹唳,雁行度。
你可知道这段遗恨?问问何年南国的香气消散了,美人已化为黄土。
装扮一新的妆容还未展示完,别告诉那些军队已经飞渡。
期待能领略那倾国倾城的一瞥。如果金瓯常常害怕缺失,
即使繁华千载也只是一场空负。琼树的曲子,谁来谱写?
重回庚信之地,哀伤难以诉说。这是乌衣朱雀,
曾经的门户。如此的江山刚刚易得,
才子们又写了几篇词赋。无尽地吊唁人间的今古。
不妨登上雨花台远望,但只见寒烟衰草秋的无尽景象。
听那嘹唳声,雁阵已飞过。
作者介绍: 顾贞观,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历史时期,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历史变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末,诗人在雨花台上感怀时光流逝,思念故人及历史的无常。
《金缕曲 秋暮登雨花台》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怀旧气息的词作。诗中表达了对往昔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无奈,情感深沉且细腻。开篇便提到“此恨君知否”,直入主题,展现出一种对爱情和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怀。接下来的句子通过南国的香气与美人的黄土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美好的事物已经逝去。诗人借用“金瓯”这一意象,表明内心对事物完整与圆满的渴望。
诗中还提到“琼树曲”,使人联想到美丽而又脆弱的事物,如同一个美丽的梦,难以把握。结尾部分,诗人回望雨花台,看到的是寒烟衰草,象征着生命的凋零与秋天的萧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冲击。这种景象不仅是外界的写照,也是内心感受的反映,表明了诗人对于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南国”指的是哪个地方?
“金瓯”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寒烟”所表达的情感是?
答案: 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