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夜》

时间: 2025-05-07 08:29:31

诗句

霜风瑟瑟动窗纱,故国音书旅雁赊。

永夜闻砧难入梦,他乡见月易思家。

干戈且喜人无恙,浦柳应怜鬓有华。

独愧圣朝容弃物,未辞簪绂问桑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29:31

原文展示:

霜风瑟瑟动窗纱,故国音书旅雁赊。
永夜闻砧难入梦,他乡见月易思家。
干戈且喜人无恙,浦柳应怜鬓有华。
独愧圣朝容弃物,未辞簪绂问桑麻。

白话文翻译:

霜风瑟瑟地拂动窗户的纱帘,故乡的音信如同漂泊的雁儿一样缓慢。
漫漫长夜里听到砧板上的敲击声,难以入睡,异乡的月亮照耀下更容易思念家乡。
虽然战乱之中庆幸自己安然无恙,江边的柳树应当怜惜我鬓发的斑白。
我惭愧于圣明的朝代,不能为国家尽力,未曾辞去官职就问起桑麻的情况。

注释:

  • 霜风瑟瑟:霜降时节,寒风凛冽的样子。
  • 音书:音信、书信。
  • 旅雁赊:漂泊的雁儿,表示音信的迟缓。
  • 永夜:漫长的夜晚。
  • :砧板,古时用以击打衣物的工具。
  • 干戈:指战争、兵器。
  • 浦柳:江边的柳树。
  • 鬓有华:鬓发已白,表示年老。
  • 圣朝:指贤明的朝代。
  • 簪绂:指官职、官帽,象征身份地位。
  • 桑麻:桑树和麻,代表农田和农事。

典故解析:

  • 旅雁: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比喻漂泊和思乡,象征离愁别绪。
  • 砧声:古时砧声常用来表达夜深人静的孤独感。
  • 浦柳:柳树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鸿绪,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工诗文,多描写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身处异乡之际,感受到思乡之情,结合战乱背景,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写与深情的思乡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异乡所遭受的孤独与思念。开篇的“霜风瑟瑟动窗纱”,不仅生动描绘出寒冷的气候,也暗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接着,“故国音书旅雁赊”则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音信的渺茫,借用旅雁这一意象,增添了诗句的情感厚度。

“永夜闻砧难入梦”中,夜深人静,听到砧板声,突显了孤独的氛围,反衬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深。后两句则通过“干戈且喜人无恙”表达了在战乱中的庆幸,虽安然无恙,但对国家的惭愧感与责任感又浮现出来。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把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完美融合,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和对国家的深切忧虑,是一首具有深厚情感与历史感的佳作。

诗词解析:

  • 第一句:描绘寒霜中的夜晚,展现了环境的寒冷与孤独。
  • 第二句:结合“音书”与“旅雁”,暗示了对故乡的思念与音信的缓慢。
  • 第三句:通过砧声表现了孤独的夜晚,令人难以入睡,愈发思念家乡。
  • 第四句:表达了对国家的责任感与自愧之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偶、比喻和拟人等手法,如“霜风瑟瑟”用拟人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思乡与忧国的情感交织,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国家的责任心。

意象分析:

  • 霜风:象征寒冷与孤独。
  • 旅雁:代表思乡之情。
  • 砧声:暗示孤独与夜的漫长。
  • 浦柳:象征对过往岁月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故国音书旅雁赊”中的“赊”字意为: A. 迟缓
    B. 迅速
    C. 消失
    D. 隐藏

  2. “永夜闻砧难入梦”中“砧”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砧板
    C. 田地
    D. 书信

  3.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乡与忧国
    C. 友情
    D. 自豪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但更直接。
  • 杜甫的《春望》: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表现对国家的深切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鸿绪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解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杂记六言五首 卜算子·风汉闲中做 二月初七日寿溪十绝 广游女 谒墓五首 怀旧 九月初十日值宿玉堂七绝 送王允恭隐君 居厚弟示和诗复课十首 北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糸字旁的字 怵心刿目 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前跋后痜 斧遂 包含诃的词语有哪些 鬥字旁的字 荒獐 至字旁的字 骈首就僯 玉字旁的字 着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镰仓幕府 黽字旁的字 曜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忍辱偷生 诽谤之木 虱胫虮肝 热嘈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