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8:31
游武夷山
作者: 陆游 〔宋代〕
少读封禅书,
始知武夷君晚乃游斯山,
秀杰非昔闻。
三十六奇峰,
秋晴无纤云。
空岩鸡晨号,
峭壁丹夜暾。
巢居寄千仞,
鸿荒想羲轩,
风雨蜕玉骨,
难以俗意论。
丹梯不容蹑,
修蔓亦畏扪,
泝滩进小艇,
媿惊白鹭群。
学道虽恨晚,
养气敢不勤!
宦游非本志,
寄谢鹤与猿。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游览武夷山的感受和思考。诗人提到,读得少了《封禅书》,才知道武夷山的美。这里的山川秀丽,超乎想象,三十六座奇峰在秋天的晴空下显得格外清晰。清晨,空旷的岩石上,鸡鸣声响起;在陡峭的悬崖边,日出时分的阳光照耀着大地。鸟巢隐居在高耸的山崖之中,远古时的传说让我想起了轩辕黄帝。经历风雨的洗礼,难以用世俗的标准来评判这些景色。沿着红色的阶梯很难攀登,沿着藤蔓也不敢轻易触碰。我划着小船逆流而上,看到白鹭惊飞而起,心中感到惭愧。虽然学道有些晚,但我愿意努力养气修身。宦游并非我的本意,我只能寄情于山鹤和山猿。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作品数量众多,风格独特,常以爱国情怀和个人遭遇为主题。
此诗创作于陆游晚期,反映了他游历武夷山时的感受。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与不得志后,游山玩水成为他抒发心情的重要方式。
陆游的《游武夷山》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陆游通过对武夷山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悟。起首,他提到自己少读《封禅书》,这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谦逊态度,表示对武夷山的认知是通过亲身体验而非书本知识。接下来的描写则展现了武夷山的奇峰异景,尤其是在秋晴的日子里,山色更显清晰,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
陆游在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空岩鸡晨号”与“峭壁丹夜暾”,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清新,更引发了他对人生的反思。诗中提到的“学道虽恨晚,养气敢不勤”,流露出他对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理想的渴望,尽管他认为自己来得晚,但仍愿意努力追求。这种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体现了陆游作为一个士人的责任感。
最后,诗的结尾“宦游非本志,寄谢鹤与猿”,表明了他对仕途的无奈与对自然的眷恋,表达了他寄情于山水、希望在自然中找到心灵归宿的思想。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武夷山的壮丽,也反映了陆游内心深处的追求与挣扎。
整首诗以游武夷山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宦游生涯的无奈与寄托,展现了陆游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陆游的《游武夷山》主要描写了哪个地方的景色?
诗中提到的“三十六奇峰”在什么天气下显得格外清晰?
“学道虽恨晚,养气敢不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