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23:3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3:34:50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
何时复青著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
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当见此起忧思,
宁及得与时人争。
人生倏忽如绝电,
华年盛德几时见。
但令纵意存高尚,
旨酒嘉肴相胥燕。
持此从朝竟夕暮,
差得亡忧消愁怖。
胡为惆怅不能已,
难尽此曲令君忤。
你难道没有看到枯黄的芦苇在阶庭上摇曳吗?
何时才能再看到青翠的旧茎呢?
你难道没有看到亡灵得到祭祀吗?
何时才能倾杯尽饮,把酒壶空了呢?
你应该看到这些而生起忧虑,
宁可与时人争斗一番。
人生转瞬即逝如闪电,
华年的盛德又能何时得见?
只要放纵意志保持高尚,
美酒佳肴相互陪伴,共同欢庆。
持之以恒从早到晚,
就能消除忧愁和恐惧。
何必惆怅不能释怀呢?
难以尽述这曲调,令你感到不满。
作者介绍: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号渔樵,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擅长五言诗和乐府诗,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通过描绘人生短暂和享乐的主题,反映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享乐的深刻思考。全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日常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头以“君不见”引入,设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自然与人生命运的关系,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接下来的对比,枯箨与青茎的对照,象征着生命的衰退与复苏,暗示着希望与失落的交织。亡灵的祭祀则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诗人通过倾杯饮酒来表达对生的渴望,强调享受当下的重要性。
在诗的后半部分,鲍照通过“倏忽如绝电”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瞬息万变,强调了年轻时的德行与理想是多么难能可贵。他提倡高尚的追求和饮酒作乐的态度,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流畅而富有节奏感,情感真挚,展现了鲍照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强调珍惜当下,倡导高尚的追求和享受生活的态度,折射出鲍照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枯箨”指的是什么?
“人生倏忽如绝电”中的“绝电”是用来比喻什么?
诗人提倡在生活中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鲍照与李白的《将进酒》均强调享乐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鲍照倾向于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珍惜,而李白则更加激昂,展现出对自由与豪放的追求。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风格各异,鲍照更为沉思细腻,李白则豪迈奔放。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