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34: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34:30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已经被放逐,游荡在江边,吟唱在泽畔,神色憔悴,形貌枯槁。
渔父见了,便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
屈原回答说:“举世都浑浊,只有我清白;众人都醉酒,我独自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拘泥于事物,而能够随世事而变化。
世人都浑浊,为什么不去洗净泥水而扬起波澜?
众人都醉,为什么不吃掉糟粕而喝取美酒?
何必深思高远,自己让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答道:“我听说,新沐浴的人必定要弹冠,新洗浴的人必定要整理衣服;
怎么能以自己光洁的身体,去接受事物的污浊呢?
宁愿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肚,怎么能以洁白的身躯,而被世俗的尘埃所污染呢?”
渔父微笑,摇桨而去,便唱道:“沧浪之水清啊,可以洗净我的缨;
沧浪之水浊啊,可以洗净我的足。”
说完便离去,不再与屈原交谈。
《渔父》通过屈原与渔父之间的对话,展示了对人生、清白与世俗的深刻思考。屈原作为高洁的象征,尽管内心的清醒与理想让他在浑浊的社会中显得孤独,但他宁愿承受孤独,也不愿被世俗所玷污。渔父则以一种洒脱的态度,代表了对世俗的顺应与调和,启示屈原可以不必过于执着于理想,反而可以在浑浊中找到生存之道。
整首诗反映了深厚的哲理思考,提出了“与世推移”的智慧,与屈原的高洁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了诗中情感的张力。渔父的歌声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的轻松态度,而屈原的坚持则是对理想的崇高追求,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情感的复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屈原被放逐的原因是什么?
A. 个人品德
B. 政治斗争
C. 外敌入侵
渔父对屈原的态度是什么?
A. 指责
B. 理解和劝解
C. 忽视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与无奈
B. 欢愉与庆祝
C. 忧伤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