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蝶恋花(别恨)》

时间: 2025-05-02 06:30:34

诗句

急水浮萍风里絮。

恰似人情,恩爱无凭据。

去便不来来便去。

到头毕竟成轻负。

帘卷春山朝又暮。

莺燕空忙,不念花无主。

心事万千谁与诉。

断云零雨知何处。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30:34

原文展示:

急水浮萍风里絮。恰似人情,恩爱无凭据。去便不来来便去。到头毕竟成轻负。帘卷春山朝又暮。莺燕空忙,不念花无主。心事万千谁与诉。断云零雨知何处。

白话文翻译:

急流中的浮萍随风飘荡,就像人情那样,恩爱之间没有确切的凭据。走了就再也不回来,来时又匆匆离去。到头来毕竟只是轻易的负担。帘子卷起,春天的山景朝朝暮暮。莺燕在空中忙碌,却不想着花儿已无主。心中万千思绪又能向谁倾诉?那断断续续的云和零星的雨又在何方?

注释:

  • 急水:急流,涌动的水流。
  • 浮萍:水面漂浮的植物,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或感情。
  • 恩爱无凭据:指感情的脆弱和无常,缺乏实在的证据和保证。
  • 轻负:轻易的负担,形容感情的无奈。
  • 帘卷春山:形容春天的景色变化。
  • 莺燕空忙:黄莺和燕子在春天忙碌,暗示生机勃勃却又无所寄托。
  • 心事万千:心中有许多无法倾诉的情感。
  • 断云零雨:形容天气的变化,象征着情感的无常。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无常的感慨。急水与浮萍的结合,形象地表达了人际关系的脆弱与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礼之,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但他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常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蝶恋花(别恨)》创作于某个春日,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无常爱情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情感的思索与困惑。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别恨)》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情的脆弱与无常。开篇以“急水浮萍”引入,意在表现感情如浮萍般漂浮不定,随风而去,缺乏稳固的基础。接着,诗人用“去便不来来便去”来强调爱情的无常与不可捉摸,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往往是瞬息万变的。

诗中“帘卷春山朝又暮”的描写,生动体现了春天的变化,带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无奈感。莺燕的忙碌与“花无主”的对比,揭示了生机与孤独的交织,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最后,诗人以“心事万千谁与诉”总结,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助,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思索与感慨,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急水浮萍风里絮:急流中的浮萍随风飞舞,比喻人际关系的漂泊不定。
  2. 恰似人情,恩爱无凭据: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像浮萍一样,没有实在的证据和保障。
  3. 去便不来来便去:感情的来去无常,表现出对失去的惋惜。
  4. 到头毕竟成轻负:最终感情变成了轻易的负担,体现出一种无奈。
  5. 帘卷春山朝又暮:描写春天的景色,象征时间的流逝。
  6. 莺燕空忙,不念花无主:春天的鸟儿忙碌,却不在意花儿已无主,暗示美好事物的失落。
  7. 心事万千谁与诉:内心有许多无法倾诉的情感,表现出孤独感。
  8. 断云零雨知何处:如断云和零雨般的情感漂泊无依,令人无从寻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情比作浮萍,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感情的无常。
  • 对仗:如“去便不来来便去”,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对比。
  • 拟人:莺燕的忙碌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和人际关系无常的感慨,反映了人生的孤独与无奈,具有普遍的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急水:象征变化与无常,寓意人生如水般难以掌控。
  • 浮萍:象征漂泊与孤独,反映内心的无奈。
  • 春山:象征生命的复苏与美好,亦是时间的流逝。
  • 莺燕:象征春天的生机,也暗示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
  • 花无主:象征失去的美好与情感的空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急水浮萍”的比喻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爱情的美好
    b) 人际关系的无常
    c) 自然的变化

  2. 诗中提到的“莺燕空忙”意在表达什么? a) 春天的快乐
    b) 对爱情的追求
    c) 忙碌却无所寄托的生活

  3. 诗中“心事万千谁与诉”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无奈
    c) 愤怒

答案:

  1. b) 人际关系的无常
  2. c) 忙碌却无所寄托的生活
  3. b) 孤独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吴礼之的《蝶恋花(别恨)》在表达爱情的无常上更为直接,并通过自然意象强化了内心的孤独感。而《琵琶行》则通过音乐的意象表现情感的共鸣,虽然主题相似,但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与批评》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次韵杨少辅山居六咏 其三 栽松 人月圆(元宵) 诸亲庆寿致语口号 又次韵汉卿 其二 馀姚县燕贡士致语口号 菩萨蛮(清明) 和泊秦淮 送王时亨舍人帅蜀二十韵 五老会致语口号 宝鼎现 其四 送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线性表 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先字旁的字 霹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来日大难 三二 音声如钟 贞信 巳字旁的字 隹字旁的字 龙字旁的字 字里行间 下交不渎 革字旁的字 一败如水 球艺 笃定心思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