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韵林仲和筠庄》

时间: 2025-04-30 22:08:44

诗句

平攀天面一弯月,下视山腹三重茅。

更欲移居入霄汉,却憎棲鸟占林梢。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08:44

原文展示:

次韵林仲和筠庄
作者:李弥逊 〔宋代〕

平攀天面一弯月,下视山腹三重茅。
更欲移居入霄汉,却憎棲鸟占林梢。


白话文翻译:

我平视着天边的一弯明月,俯瞩山中那三重茅草屋。
我更想迁居到那高远的天际,却又恨那些栖息在林梢的鸟儿。


注释:

字词注释:

  • 平攀:平视、仰望的意思。
  • 天面:指天空的表面。
  • :指茅草,这里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 霄汉:指高空或天空。
  • :厌恶、怨恨。
  • 棲鸟:栖息的鸟。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从“霄汉”与“林梢”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类似于古代隐士追求清静生活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世纷扰的厌倦,风格清新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时,表达了他希望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宁静生活的心愿。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次韵林仲和筠庄》表现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渴望。诗的开头,诗人用“平攀天面一弯月”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空景象,弯月高悬,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向往。接着,“下视山腹三重茅”则将视角转向地面,描绘出山中茅草屋的朴素与宁静,显示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然而,接下来的句子却转而表达了一种矛盾的情感。尽管诗人向往高远的生活,但“却憎棲鸟占林梢”则流露出他对世俗干扰的不满与厌恶。这里的“棲鸟”象征着世俗的纷扰与喧闹,诗人希望搬迁到更高的地方,寻求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却又无奈于现实的制约。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感深沉而又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攀天面一弯月”:平视天空中弯曲的明月,表达一种静谧的意境。
  • “下视山腹三重茅”:俯视山中三重茅草屋,呈现出一种隐居的宁静生活。
  • “更欲移居入霄汉”:更想搬到高空,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却憎棲鸟占林梢”:却又厌恶栖息在树梢的鸟儿,象征着对尘世的排斥和烦扰。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间有明显的对仗关系,如“平攀”与“下视”,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使用“月”、“茅”、“鸟”等自然意象,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高远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展现了追求自然与内心平和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宁静,也代表理想与向往。
  • :象征简朴的生活,代表隐居的理想状态。
  • :代表世俗的纷扰与干扰,暗示对现实的厌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李弥逊
    D. 白居易

  2. “霄汉”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大地
    B. 高空
    C. 河流
    D. 山脉

  3. 诗中表达对哪种生活的向往?
    A. 喧嚣
    B. 纷杂
    C. 隐居
    D. 奢华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头》 〔李白〕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李白的《夜泊牛头》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二者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但风格上李白更为豪放,而李弥逊则更显细腻与沉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弥逊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芦花 黄河晓渡 鸡冠花 长安春雨 早梅 槐花 春风 秋别 蜡烛 早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窃听 鼻字旁的字 風字旁的字 首字旁的字 包含阱的词语有哪些 被子 闻鸡起舞 对答如流 抱火厝薪 苍蝇见血 包含窜的成语 方字旁的字 缶字旁的字 祝开头的成语 凄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芒然自失 断管残渖 招毁 蹴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