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3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38:06
阿瞒恃奸雄,挟汉令天下。
惜时无英豪,磔裂异肩踝。
终令盗坏土,埏作三台瓦。
虽云当涂高,会有食槽马。
人愚瓦何罪,沦蛰翳梧槚。
锡花封雨苔,鸳彩晦云罅。
当时丹油去,实非谋诸野。
因之好奇士,探琢助挥写。
归参端歙材,坚泽未渠亚。
章侯捐百金,访获从吾诧。
兴亡何复论,徒足增忿骂。
但嗟瓦砾微,亦以材用舍。
徒令瓴甓馀,当擅琼瑰价。
士患德不修,不忧老田舍。
阿瞒(曹操)凭借奸诈和雄才,挟持汉朝的权力统治天下。可惜时势中没有英豪,英勇之士的身影被撕裂得四分五裂。最终让盗贼肆虐乡土,犹如用泥土制作三台的瓦片。虽然说当年在当涂的高地上,确实会有马在食槽中进食。人们愚弄瓦片又有什么罪呢?只是被困在阴暗的梧桐树下。用锡铸成的花封住了雨苔,鸳鸯的色彩在云隙中变得模糊。当时的丹油已远离,实在不是为了谋取田地。于是,有志之士探寻琢磨,助我挥洒书写。归来参照端溪与歙县的材质,坚硬与光泽并未逊色于他人。章侯花费百金,寻访到的成果让我惊讶。兴亡何必再讨论,徒增无谓的愤怒与谴责。只是叹息瓦砾微薄,依然可以作为材料来使用。单单让瓴甓留存,反而应该珍视如同美玉的价值。士人若不修德行,又何必忧虑老去的田舍呢?
何薳,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对英雄豪杰的追慕,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历史厚度和哲理深度。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朝代更替,社会动荡。诗人感叹英雄豪杰的缺乏,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无奈,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曹操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权谋和才能被诗人一一揭示,展现出诗人对英雄豪杰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在诗中,诗人通过对瓦砾、瓴甓等微小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伟大与微小之间的对比思考。诗的最后几句提到“士患德不修”,更是对当时士人的道德缺失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和批评。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中透出一丝悲凉,既有对历史人物的佩服,也有对现实的失望。同时,诗人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描写,折射出他对文化的珍视与对道德的重视,使得这首诗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诗人通过对曹操的描写,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渴望和对社会的忧虑,深刻反映了士人应修德行的思想。
阿瞒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提到的“士患德不修”的意思是:
诗人对瓦砾的态度是:
杜甫在《春望》中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与何薳的作品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描绘社会现象来反映个人的忧虑和情感。两者都通过对历史的借鉴展现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但何薳更加强调士人应修身的道德观念。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何薳的《章序臣得铜雀砚属余作诗》,以及其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