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07: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7:47
甲午淮幕和萧应父赠郑允蹈韵
作者:李曾伯 〔宋代〕
休从太上问灵均,
华发骎駸及此辰。
万里斗槎难远问,
一时星弁玷同寅。
纵逢裨灶言何益,
自断虞翻相己也。
且喜岁星临宋分,
今年颉利定称臣。
不必向太上老君询问灵均(即灵均真人),因为此刻我已华发苍苍。
即使在万里之外,斗槎(指古代一种渡船)也难以传达我的问候,
此时的星辰也都有瑕疵,和我同样不易。
即使遇到裨灶(小灾难)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只不过是自我断送,徒自翻转。
但我庆幸岁星(木星)降临宋国,今年颉利(指外族)终能称臣。
作者介绍
李曾伯(生卒年不详),字茂贞,号望山,宋代诗人,善于和诗,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甲午年(1894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李曾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时局的忧虑与反思。
李曾伯的《甲午淮幕和萧应父赠郑允蹈韵》是一首具有深厚政治寓意和个人感慨的诗。诗中通过对星辰的描绘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开篇以“休从太上问灵均”作为引子,揭示了对神秘力量和超自然智慧的质疑,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失望。接着“华发骎駸及此辰”,通过白发的隐喻,传达出岁月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万里斗槎难远问”则展现了与外界沟通的困难,暗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个人的声音往往微不足道。而“纵逢裨灶言何益”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表达了面对灾难与困扰时的无奈与自我反省。诗的结尾则转向一线希望,“且喜岁星临宋分”,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展现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对未来的信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待,反映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反思。诗人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中,寻求一种内心的平衡与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岁星”象征什么?
A. 个人命运
B. 国家未来
C. 生活中的小灾难
“纵逢裨灶言何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希望
B. 失望
C. 愉悦
诗人对太上老君的态度是?
A. 依赖
B. 怀疑
C. 崇敬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