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1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7:56
留得暮云千叶。叶叶都成愁结。
倚高楼,山凝碧。人独立。
待不思量又忆。忆成痴。
月明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黄昏时分,看到千层云彩,感到无尽的愁苦。站在高楼上,远眺青翠的山峦,心中充满孤独。虽然不想去思念,但仍旧忍不住回忆,最终沉浸在痴迷的思念中。月亮似乎也明白了他的心情。
陈世祥,清代诗人,生活在清朝时期。他的诗作擅长表达个人情感,风格多变,常常融入自然景物,展现出内心的情感波动。
《西溪子 不至》创作于诗人某个孤独的傍晚,正值心情低落时,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这首诗以“暮云”开篇,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气氛。诗人通过“千叶”的意象,表达了愁苦的层次,仿佛每一片云都承载着他的忧愁,形成了“叶叶都成愁结”的境界。
在“倚高楼,山凝碧”中,诗人站在高处,观望远山,内心却愈加孤独。高楼不仅是地理的高度,更是心灵的孤寂。此时的“凝碧”不仅描绘了山的静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凝重和复杂。
接下来的“待不思量又忆,忆成痴”则进一步深化了思念的主题,表现出诗人内心对往事的执念。尽管试图不去思考,但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最终使得他沉浸在无尽的回忆中,形成了“忆成痴”的境地。
最后一句“月明知”则是对自然的拟人化,暗示着月亮似乎能理解诗人的情感,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情感深度。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与对往事的缅怀,体现了清代诗歌中常见的抒情风格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孤独、思念和对往事的沉醉,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了深邃的思考和对过往的沉迷。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月明知”这句的意图是什么?
诗中的“高楼”象征着什么?
对比陈世祥的《西溪子 不至》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描写和对孤独的感受。然而,李白的诗更为洒脱,强调饮酒与自然的结合,而陈世祥则更为细腻,集中于内心的思念与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