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1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3:14:35
曾发箫声水槛前,
夜蟾寒沼两婵娟。
微波有恨终归海,
明月无情却上天。
白鸟带将林外雪,
绿荷枯尽渚中莲。
荣华不肯人间住,
须读庄生第一篇。
曾经在水边的栏杆前吹奏箫声,
夜晚的蛤蟆在寒冷的池沼中吟唱着两种相思。
微波中带着怨恨,最终归于大海,
明月却冷漠地挂在天空。
白鸟带着林外的雪飞来,
绿荷已经枯萎,只剩渚中的莲花。
荣华富贵不愿在世间停留,
应该去读《庄子》的第一篇。
薛逢,唐代诗人,字公度,号山人,生平不详,诗作多集中在山水、田园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九华观废月池》创作于唐代,背景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失落,诗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以宁静的自然景象开篇,描绘了水边夜色中的箫声和蛤蟆的吟唱,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幽美的氛围。箫声似乎在诉说着内心的惆怅,寒冷的沼泽中,蛤蟆的叫声更是增添了几分孤独。接下来,诗人通过“微波有恨终归海”与“明月无情却上天”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这里,微波象征着人间的情感,虽然有所牵挂,但终究会归于浩瀚的海洋;而明月则代表着冷酷的命运,始终高悬于天,无情地照耀着世间的一切。
后面的意象,如“白鸟带将林外雪”和“绿荷枯尽渚中莲”,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白鸟象征着生命的纯净与美好,而枯萎的荷花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的最后两句回归哲学思考,劝诫人们应当超脱于世俗的荣华富贵,向《庄子》中寻求更深的智慧,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情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超然的境界。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道家哲学的向往,强调超脱于世俗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薛逢的《九华观废月池》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诗中提到的“明月”象征着什么?
“荣华不肯人间住”中的“荣华”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