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6:27
原文展示:
宣政殿前陪位观册顺宗宪宗皇帝尊
作者:薛逢〔唐代〕
楼头钟鼓遰相催,
曙色当衙晓仗开。
孔雀扇分香案出,
衮龙衣动册函来。
金泥照耀传中旨,
玉节从容引上台。
盛礼永尊徽号毕,
圣慈南面不胜哀。
白话文翻译:
在楼头,钟鼓声催促着,
晨曦映照着衙门,晓仗已经开启。
孔雀扇轻轻分开香案,
龙袍轻动,册函也随之而来。
金色泥印照耀着中旨,
玉制节杖从容引领上台。
盛大的礼仪永远尊崇徽号的完成,
圣恩南面坐着,难掩心中的哀伤。
注释:
- 楼头:指高楼的顶部,通常是指宫殿。
- 钟鼓:古代用以宣告时间或召集的乐器。
- 曙色:清晨的光辉。
- 香案:摆放香料的案几,通常用于祭祀或礼仪。
- 孔雀扇:用孔雀羽毛制作的扇子,象征华贵。
- 衮龙衣:皇帝的龙袍,象征权力和威严。
- 金泥:古代用金色泥土制作的印章。
- 玉节:象征皇权的玉制节杖。
- 盛礼:隆重的仪式或礼节。
- 南面:古代君王面向南坐,象征威严。
典故解析:
- 南面而治:古代帝王面南而坐,象征其权威和地位。
- 金泥与玉节:金泥代表权威的印章,而玉节则是皇帝的象征物,二者结合体现了皇权的神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逢,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品多描写宫廷生活和礼仪,风格细腻,注重对细节的描绘。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盛世,诗人通过描写皇帝即位时的盛大仪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权力结构与礼仪文化。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朝廷的隆重仪式,反映了唐代的政治与文化氛围。开篇“楼头钟鼓遰相催”以钟鼓声引入,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和庄严气氛,接着描绘了明亮的晨曦和开启的仪仗,显得清新而富有生机。诗人运用“孔雀扇分香案出,衮龙衣动册函来”的描写,将皇帝的尊贵与仪式的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后半部分“金泥照耀传中旨,玉节从容引上台”则强调了皇权的神圣与庄重,金泥和玉节的意象交织在一起,象征着权威与荣耀。
最后两句“盛礼永尊徽号毕,圣慈南面不胜哀”表达了对皇帝的尊敬与同情,虽然身处权力之巅,但也难掩内心的忧伤,暗示了皇权的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的对比,使整首诗更具深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头钟鼓遰相催:描绘了早晨钟鼓声响起,催促着仪式的开始。
- 曙色当衙晓仗开:晨光照耀着衙门,仪仗队伍已准备就绪。
- 孔雀扇分香案出:孔雀扇轻轻分开香案,显示出仪式的精致与华美。
- 衮龙衣动册函来:皇帝的龙袍轻动,册函也随之而至,传达了权威的象征。
- 金泥照耀传中旨:金色的印章照耀着中旨,强调了皇权的神圣。
- 玉节从容引上台:玉制节杖从容地引导着皇帝上台,体现了仪式的庄重。
- 盛礼永尊徽号毕:盛大的礼仪永远尊崇,徽号的完成象征着权力的巩固。
- 圣慈南面不胜哀:皇帝坐在南面,难以掩饰心中的悲哀,反映了权力的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金泥照耀”和“玉节从容”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钟鼓、孔雀扇、龙袍等象征性意象,描绘出庄重的礼仪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皇帝即位时的盛大仪式,探讨了权力与孤独之间的关系,表现了对权力的敬畏与对人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累。
- 孔雀扇:象征华丽与尊贵。
- 龙袍:象征皇权与威严。
- 金泥和玉节:代表权威与神圣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楼头钟鼓遰相催”中的“遰”字意思是什么?
-
“盛礼永尊徽号毕”中的“徽号”指的是什么?
- A. 皇帝的称号
- B. 祭祀的名称
- C. 官职的标志
-
诗中描绘的场景主要是关于什么?
- A. 战争
- B. 皇帝即位的盛大仪式
- C. 日常生活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描写了对离别的感慨,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
- 杜甫《登高》:强调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宣政殿前》在情感基调上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薛逢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