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石膏枕》

时间: 2025-05-07 09:48:58

诗句

表里通明不假雕,冷于春雪白于瑶。

朝来送在凉床上,只怕风吹日炙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8:58

原文展示

石膏枕
作者: 薛逢 〔唐代〕

表里通明不假雕,
冷于春雪白于瑶。
朝来送在凉床上,
只怕风吹日炙销。

白话文翻译

这枕头内外光滑透亮,并不需要雕琢,
它的冰冷如同春天的雪,洁白如同美玉。
早晨送来时放在凉床上,
只怕风吹和阳光照射会把它融化。

注释

  • 表里通明:内外都光滑明亮。
  • 不假雕:无需雕刻,强调其自然之美。
  • 白于瑶:比美玉还要洁白,瑶指美玉。
  • 凉床:指气温较低的床,适合夏季使用。
  • 风吹日炙销:指风吹和日晒会使其变质或融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逢(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著称,常常描绘自然和生活中细腻的情感。他的作品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创作背景

《石膏枕》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借助石膏枕表达对生活中简单而美好事物的欣赏,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然环境的感受与思考。

诗歌鉴赏

《石膏枕》通过对一件日常用品——石膏枕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细节的敏感。诗中使用了“表里通明不假雕”的描写,强调了石膏枕的纯净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对人工雕琢的拒绝,提倡一种清新素雅的生活态度。

“冷于春雪白于瑶”,通过比喻,诗人将石膏枕的冷清和洁白与自然界的春雪和美玉相提并论,突显了其清爽的特性,给人以舒适的视觉感受。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也让人感受到一种高洁的情趣。

最后两句“朝来送在凉床上,只怕风吹日炙销”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脆弱的心情。尽管石膏枕如此美丽,但却又容易被外界的风吹和日晒所侵蚀,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易逝和珍贵。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物品的描写,更是一种对自然美、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表里通明不假雕:表达了石膏枕的光滑透亮,突显其自然的美感。
  • 冷于春雪白于瑶:通过比喻,形象地描述了石膏枕的冷与白,增强了诗的意象。
  • 朝来送在凉床上:描绘了早晨的宁静与清新,暗示了生活的小确幸。
  • 只怕风吹日炙销:表现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带有一丝惋惜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膏枕与春雪、瑶相比,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虽然没有明显的拟人,但通过描写自然现象(风和日)给人以生动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细节的珍视,表现了对美好事物脆弱性的敏感与惋惜,传达了诗人的生活哲学和情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膏枕:象征着自然的纯粹与美好。
  • 春雪:代表清新与宁静。
  • :象征着珍贵与美丽。
  • 凉床:暗示舒适与安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冷于春雪白于瑶”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石膏枕的颜色和温度
    • b) 诗人的心情
    • c) 夏天的炎热
  2. 诗中的“只怕风吹日炙销”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b) 对生活的无奈
    • c) 对风的恐惧
  3.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仗

答案

  1. a) 石膏枕的颜色和温度
  2. a)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3. b) 比喻,c) 对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自然与人事的联系。

诗词对比

  • 薛逢的《石膏枕》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关注自然之美,但薛逢更侧重于物品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景色的宏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夜读 祈雪 金山寺 除夜怀弟 曹娥墓 曹娥庙 题李典仪云东卷 东山 横湖 桐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玉字旁的字 不二之老 包含异的词语有哪些 钓名要誉 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鹦鹉学舌 眚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枭弁 涂歌巷舞 高字旁的字 短吁长叹 徽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客观主义 固不可彻 小字头的字 革字旁的字 篡代 示字旁的字 PK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