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2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29:58
栗林霜下熟,归摘禦穷冬。
带月涉溪水,过山闻寺钟。
未嫌云衲湿,已喜野人逢。
且莫似杯渡,沧波无去踪。
在霜降的栗树林中,果实已经成熟,归来时摘取以抵御寒冬。
带着月光,踏过溪水,走过山岳,能听到寺庙的钟声。
并不嫌弃云雾打湿了衣衫,已然高兴能够与山中人相遇。
不要像那杯中的水,任凭波涛翻涌,无法留存痕迹。
梅尧臣,字廷桂,号松窗,晚号松隐,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公元1002年,卒于1060年。梅尧臣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具有深厚的道家和禅宗思想。
《送达观禅师归隐静寺古律二首》是梅尧臣为送别一位名为达观的禅师所作。此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心灵宁静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归隐生活的理想追求。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赞美与向往,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身处喧嚣中的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求。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栗林的成熟,传达出丰收的喜悦和准备过冬的智慧,展现自然的循环与生命的延续。接下来的句子描绘了夜间的溪水与钟声,带有一种超脱与宁静的意境,暗示着与世无争的心态。最后两句则以“杯渡”作比,表达了人生短暂与无常的哲学思考,反映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梅尧臣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宋代士人对自然与隐士文化的重视。
本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展现诗人的艺术风格。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崇敬,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宁静。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中“栗林霜下熟”中的“霜”指的是什么季节?
诗中提到的“云衲”是什么意思?
诗的主题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