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6 23:1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6 23:16:49
吹萧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古人吹萧者,以和虞韶声。
后世不复贵,给丧仍卖饧。
古时候的人吹箫,是为了和虞韶的音乐相和谐。
而后世的人不再重视这种技艺,连丧事期间也有人出卖糖果。
《虞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曲,源自《书经》,是周朝的音乐家虞舜所作,象征着高雅和和谐美好的艺术追求。诗中提到的“吹萧”与“虞韶声”的联结,表达了古代人对音乐的尊重与追求,而后世则表现出对这种艺术的漠视和商业化。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他在政治上主张保守,提倡节俭和道德,反对奢华与浮夸。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古老的传统和艺术逐渐被遗忘或轻视,特别是对音乐和文化的态度,导致了一种文化的断层。
《吹萧》以简练的文字道出了古今文化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古代艺术的怀念和对现代社会风气的批判。首句提到“古人吹萧者,以和虞韶声”,不仅仅强调了箫与虞韶的和谐美,还暗示了古人对音乐的崇高追求和精神境界。古人通过吹箫与高雅乐曲共鸣,体现了对艺术的尊重和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而后半句“后世不复贵,给丧仍卖饧”则转折到对后世的失望,表现出一种对文化的丧失感。这里的“卖饧”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对艺术的一种轻视,意味着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忽视了精神文化的价值。诗人用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社会风气的变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与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艺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社会文化流失的忧虑,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古人吹萧的目的是什么?
A. 唱歌
B. 和虞韶声
C. 祈雨
D. 催眠
后世对吹萧的态度如何?
A. 继续重视
B. 不再重视
C. 增加演奏
D. 组织比赛
“卖饧”在诗中隐含了什么意义?
A. 对艺术的珍视
B. 对文化的轻视
C. 对商业的支持
D. 对传统的尊重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司马光的《吹萧》更加强调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代的批判,前者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着眼于文化的流变与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