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3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39:45
荒刹虚亭古墓平,
幽闲地上一僧行。
初疑废井人烟绝,
又见丛林佛火生。
夹道白杨翁仲影,
绕篱红杏子规声。
芳魂艳魄增惆怅,
日拥沙堆半过城。
荒凉的寺庙和古老的墓地一片平坦,
在幽静的土地上,有一位僧人在行走。
起初以为这里是废弃的井边,人迹罕至,
但转眼又见丛林中佛火的光芒闪烁。
白杨树的影子夹道而立,
篱笆边传来红杏花上子规鸟的哀鸣。
芳魂和艳魄使我更加惆怅,
太阳照射着沙堆,已快要过城。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谋堚,明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因其作品清丽而富有情感,受到后人的推崇。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日,诗人可能在春游时感受到自然的美与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整首《春日郊行》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幽的自然画面,诗人在荒凉的寺庙与古墓之间漫步,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与惆怅。诗的开头,"荒刹虚亭古墓平",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略显荒凉的环境,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而接下来的"幽闲地上一僧行",则让人感受到一丝宁静的生机,僧人的出现打破了初始的荒凉感,似乎在传递出一种内心的安宁。
在“初疑废井人烟绝”中,诗人以废井的意象,表现出对人迹稀少的感慨,然而"又见丛林佛火生"则又带来了一丝光明和希望,暗示着生命的力量依然存在。接着,白杨的影子和红杏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和谐美。
最后两句“芳魂艳魄增惆怅,日拥沙堆半过城”,则是诗人由春日的美好引发的深沉思考,芳魂与艳魄象征着美好事物,然而它们却使诗人更加惆怅,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因为它们终将逝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郊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虽然自然美好,但人们终将面临逝去与惆怅,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下面哪个意象象征着衰败?
诗中提到的“子规”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日拥沙堆”的意象表现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