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人归山》

时间: 2025-05-04 10:03:13

诗句

相逢唯道在,谁不共知贫。

归路分残雨,停舟别故人。

霜明松岭晓,花暗竹房春。

亦有栖闲意,何年可寄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03:13

送人归山

作者:石召(唐代)

原文展示:

相逢唯道在,谁不共知贫。
归路分残雨,停舟别故人。
霜明松岭晓,花暗竹房春。
亦有栖闲意,何年可寄身。


白话文翻译:

相遇时只谈道理,谁又不明白生活的贫困。
回家的路上,雨水已经稀疏,停舟时与老友道别。
霜雪明亮的松岭迎来了晨曦,花朵在竹屋中悄然凋谢。
我也有悠闲栖息的意愿,不知何年才可以安身立命。


注释:

  • :这里指的是哲理、道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 谁不共知贫:意指每个人都理解生活的困苦。
  • 残雨:指的是微弱的雨水,象征着离别时的惆怅。
  • 松岭:松树生长的山岭,增加了自然的意象。
  • 竹房:竹子搭建的房屋,体现了隐居的生活。
  • 栖闲意:指的是安静栖息的愿望。

典故解析:

本诗体现了道教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山水意象,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生活理想和情感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石召,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隐逸与自然的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送人归山》通过清新简洁的语言,呈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的开头两句“相逢唯道在,谁不共知贫”就点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对生活艰辛的共同理解。通过“归路分残雨,停舟别故人”这样的描写,诗人将离别的情景与内心的惆怅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接下来的“霜明松岭晓,花暗竹房春”描绘了自然界的晨光与春色,形成了一种生动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一句“亦有栖闲意,何年可寄身”则更为深刻,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未来的不确定,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诗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更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悠然,使人在感受离别之痛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相逢唯道在,谁不共知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对生活困境的共鸣。
    • 归路分残雨,停舟别故人:通过自然景象描绘离别的愁苦。
    • 霜明松岭晓,花暗竹房春:用自然景物反映内心情感。
    • 亦有栖闲意,何年可寄身: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霜明松岭晓,花暗竹房春”,展现了诗的对称美。
    • 意象:松岭、竹房等自然意象,传达出诗人的隐逸情怀。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离别与自然描写,表达了对友人深情的眷恋与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松岭:象征着高洁与孤独,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竹房:代表着简朴与宁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选择。
  • 霜明与花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生命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道”指的是什么? A. 道教
    B. 哲理
    C. 道路
    D. 音乐

  2. 诗中描写的自然意象有哪些? A. 荷花
    B. 松岭
    C. 河流
    D. 竹房

答案

  1. B
  2. B,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送别》与《送人归山》都涉及离别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情感的直接表达,而后者则通过自然意象展现深层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的美学与艺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屡省乃成 武夷一曲 咏史下·诸葛孔明八首 咏史上·祢衡 孟子·孟子见梁惠王 咏史下·徐邈 咏史上·张汤公孙弘 咏史上·魏相 永丰疫疠事佛人多死 孟子·良知良能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百里才 厂字头的字 撒刁 丨字旁的字 包含弁的词语有哪些 中间商 补缀 阿谀求容 明结尾的成语 气字旁的字 顿口拙腮 见字旁的字 连锁反应 金字旁的字 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鱼游沸釜 拒人于千里之外 惬心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