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2:3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2:33:15
风露迎阶欲二更,剪镫独客总关情。
西山爽气曾经眼,东国儒生偶识名。
中夜忽思笺蝎赋,隔邻偏觉僻驴鸣。
枣林桑泊多秋色,输与归程缓辔行。
夜深时分,风露轻拂着台阶,似乎快到二更,独自一人点着灯,心中满是思绪。西山的清爽之气曾经映入眼帘,东国的儒生偶然间听闻了我的名声。半夜忽然想到写给友人的诗,隔壁却隐约传来驴鸣声,显得格外孤寂。枣林和桑树旁的秋色正浓,似乎在劝我慢慢回家,放慢马的步伐。
作者介绍:汪棣(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歌创作,作品常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语言清丽,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作者独处之际,思念友人,感受秋夜的清冷与孤寂,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归途的思索。
《寄春槁》是一首充满淡淡忧伤与思念之情的诗歌。全诗在描绘孤独的夜晚时,运用了细腻的自然描写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在秋夜中深思的状态。开篇的“风露迎阶欲二更”便营造出了一种萧瑟的氛围,夜深人静,诗人的孤独感愈加显著。接下来,诗人提到“西山爽气曾经眼”,通过对自然清爽气息的回忆,表达了他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东国儒生偶识名”一句,显示了诗人与他人交往的渴望,暗示了他内心对友谊的重视。中夜的思索与隔壁传来的驴鸣声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孤独感。最后两句“枣林桑泊多秋色,输与归程缓辔行”则在秋色的映衬下,表现了对归途的期待与思考,仿佛在说,虽然孤独与思念交织,但依然有着归家的希望。
整首诗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情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汪棣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友谊的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孤独的夜晚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在孤独时刻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风露”象征着什么?
A. 温暖的阳光
B. 清凉与孤独
C. 热闹的市集
D. 友谊的深厚
诗人提到的“东国儒生”代表了什么?
A. 西方的商人
B. 读书人和文化
C. 农民
D. 诗人的朋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寄春槁》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在孤独时刻的思念与感慨,但汪棣的诗更强调自然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杜甫则更注重兄弟情谊的深厚与对家庭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