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5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57:21
春暮子规少,日斜红鹄飞。
两山多布水,一岛几柴扉。
蚓吐无穷壤,人地不断矶。
巴阳昨夜雨,滩上水先肥。
春天的暮色里,杜鹃鸟的叫声渐少,斜阳下,红色的鸿雁在空中飞翔。
两座山之间水流潺潺,一座小岛上仅有几扇柴扉。
泥土中蚯蚓吐出无尽的肥沃土壤,人与自然在这里没有隔绝的界限。
巴阳地区的昨夜下了雨,滩涂上的水先显得肥美。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希文,号少岳,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范成大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其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末夏初之际,描绘了云安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作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云安县》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诗中通过春暮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面。开篇提到“春暮子规少”,杜鹃声的渐稀,暗示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来临,带有一丝惆怅之情。接着“日斜红鹄飞”,斜阳映照下的鸿雁飞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自由的氛围。
“两山多布水,一岛几柴扉”描绘了山水交融的自然景观,小岛上的柴扉则传递出生活的气息。这样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后半部分“蚓吐无穷壤,人地不断矶”,则强调了土地的肥沃与生命的延续,透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珍视。“巴阳昨夜雨,滩上水先肥”中的巴阳雨水滋润了土地,使得水面丰盈,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理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乡村生活的珍视与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子规”指的是哪种鸟?
a) 燕子
b) 杜鹃
c) 鹰
诗中描绘的景象主要是在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巴阳昨夜雨”这句诗中,雨水的作用是什么?
a) 让土地干涸
b) 使水变得丰盈
c) 让人感到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